隨著留學熱潮愈演愈熱,國際學校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國際學校總給人高大上的感覺,有幾分神秘氣氛,常被解讀為貴族學校,里面的孩子非富即貴,學習輕松,很容易畢業。是這樣嗎?通過對北上廣國際學校的學生做了調查了解到,看看他們讀國際學校的體驗。感受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業形式豐富多樣
@ Ayanami:一個Project查資料查到吐血啊,小組合作有的豬隊友就是啥也不做。教學也會趕進度,比如9年級學10年級歷史,Project不是機械問答題但是要自己下功夫,比如學中世紀,讓你創造一個人物(貴族/平民/奴隸可選),命名(說明來源和理由),創造他的生平,家族族徽等。
Science Fair要自己做實驗記錄數據,時不時要做Debate背辯詞。很多書面作業老師會附上評分標準,從語法,內容各個方面給規范,想拿高分也要認真對著看。雖然不像公立期考定生死,但是平時小小的Quiz都不能掉以輕心,為了較后report card拿到A或A+也是要很拼,如果平時都很優秀,比如學霸幾乎次次95+,期末老師可能會給你一個Bonus附加題。
老師會要求看英文書會推薦,初中看一本寫Report,小學是每天看每天記錄。Science老師會放很多BBC科學紀錄片,看到吐。
上學早上比公立晚一些,不過一節課兩個小時,午休時間小學初中不同,下午放學比較早,周五下午兩點多就可以放學啦,不過放學后很多人都去上別的課,家教,跳舞,擊劍,練琴。
@Elizakwok:我讀的是IB大學預科課程,我的選課是中文文學A,英文B,數學,生物,化學,經濟。詢問過公立校的同學,數學難度相當,其余難度皆高于中國的高中課程大綱。
12年級末會有一場全球的期末大考,基本上所有考試內容都是做卷子,其實是比較應試的。但是如果問我的話,國際課程,尤其是IB,不是所謂的“不應試”,而是“不止應試”。對于生物化學之類,自主設計實驗,寫實驗報告都是要求的,一篇沒有硬性的字數規定,但通常寫下來2000字,時間給一周左右。中文和英文也是要求寫論文的,中文考試1000字,英文只寫過一篇2400,平常500+回答完問題即可。數學和經濟,要求自己設計一個題目,并自主探究。
除了考試論文project,國際高中的學生還干些啥?一周前剛從安徽支教回來。。學校要求每個人都要去。但去支教不是重點,重點是反思這樣的短期支教我們給那邊的孩子們帶去了什么。這就又說道我們課程中又一個重要的部分了,反思。我們做公益的意義在哪里,我們如何長久地幫助山區的孩子們?我們或許能資助一小群孩子們走出大山,但是其余的千千萬萬呢?我們去打破了他們的寧靜,讓他們體會到了“貧困”的概念,這一弊端是否遠遠蓋過了我們帶去的利益?
同學很富但很低調
@圣順風:首先聲明不是高富帥,父母收入中上,在本城的私立學校讀書。比起公立學校,同學更友善,寬容,大度。完全沒有攀比,因為攀比沒必要,隨便哪個人都可以完爆。在一所比較好的私立可以讓你養成非常正的三觀,尤其是金錢觀,讓你珍惜金錢又不會十分守財奴。這是十分可貴的。
先是衣吧,想當年,還是個小小小少年的時候,看同學鞋子不是耐克就是阿迪,由于學校要求穿校服,只有周末返校才會看到各大品牌‘展銷會’。后來與它們相處久了,才發現他們也會挑打折季,在我以前從來不會進的商城里買并不那么貴的衣服。他們還有個很好的地方就是,碰到喜歡的會買,但絕不會一買十幾件在家里,而且極為注重搭配。
@ Simon:北京的公立學校之一的國際部,周圍家庭條件有優渥的朋友,但總體都低調,頂多是從穿衣、服飾、背包上能看出來。但不排除有故意跟風去買些入流的輕奢衣服,認識的二代是從小北京長大,但他們性格都挺好,不會有那么多亂七八糟的心眼和心思。
校園文化有融合也有隔離
@羽明晨:國際學校較顯著的社交特點在于隔離性。學生以語言分群:說中文的和說中文的一起混,說法文的跟說法文的一起混,說英文的跟說英文的一起混(國際學校里英文流利的只有25%的學生)。在這種環境下,較吃香的是會多門語言的學生,能在各個圈子里都混得開。在我的年級就有三個學生掌握了四門語言,都能游刃有余地混跡于不同群體中。
派對文化在西方學生中很普遍。法國人、德國人、英國人,去夜店的一抓一大把。相較之下,中國學生就純潔多了,較多看看小說玩玩游戲。
這是國際學校的學生對作業和同學品味的生動描述的生動描述,可見實際情況與我們臆想的很不一樣。
Tips :國際學校的教學環境、雄厚的師資力量、多元化的文化氛圍等,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的教育平臺,幫助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中,走得更好更遠。
如果你想要提前了解關于國際學校的全面信息,填寫下方“家長有問必答”即可預約探校,我們將帶您實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