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遠播國際教育主辦的“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春季峰會·上海站”在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隆重舉辦,在這里小編帶大家認識一下其中一位大咖上海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盧慧文女士。
導讀
去年有一篇名為《不要迷戀“高大上”的魔都雙語學校,那可能只是個傳說》的文章在朋友圈很是火熱,對于雙語教育有著一個激烈的批判。
小編對于文章內容不做評價,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雙語學校的雙語教育正以另一種方式被人們重新審視,并不斷在各種教育論壇上作為主要話題被人們不斷討論、爭辯。
小編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就在上海一所雙語學校就讀,但是似乎對于學校頗有微詞,“你說我送孩子去學雙語就是為了讓英語好,為什么學校還開這么多中文課程?其實只要把我孩子英語搞定就可以了,中文肯定沒問題的!”
持這種理念的家長實在不算少數!慶幸的是,越來越多學校在平衡中文教育和英語教學這件事上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中文自帶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正慢慢奪回其話語權。我們今天所謂的雙語教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英語和中文并行教。那到底指什么?網上定義一大把,每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解讀。
在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春季峰會·上海站的現場,上海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盧慧文女士就分享了她對于雙語教育的定義和理解,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盧校長的主題演講《匯聚中外教育資源,助力學生全面成長》,相信您看完一定也會有收獲。
▲盧慧文
盧慧文,本科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系,上海海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英國桑德蘭大學國際教育研究生。
1996年首次加入協和教育集團,2003年起參與籌建協和虹橋校區,2008年、2012年分別主持籌建了協和浦東校區和萬源校區,現任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上海市政協常委。
匯聚中外教育資源
助力學生全面成長
其實現在的學校和家長已經意識到要用融合中西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必要性和中外教育各自的獨特優勢。不像幾十年前剛剛辦雙語學校的時候,要么就是覺得外來的東西就是的,要么就是看不上外來的東西。
但是基于認識的局限或者資源的局限,很多家長不清楚到底怎么樣去融合中西,使得它能夠更好地為我們的孩子助力?之前有位分享者提到了,要怎樣用好中國的和國際的教育資源,使它真正地為孩子成長起到較大的作用,這個是我們需要探討的。
◆國際教育在本土發展的三個階段◆
事實上,一個地區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一所學校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或者我們每一個家庭對于孩子教育未來的規劃的不同,這些因素融合,會呈現出一些不一樣的中西融合的樣態。結合協和這么多年的探索,我大致跟大家分享一下國際教育在本土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做“引入”:
在那個階段,我們常常看到的一些宣傳語是原汁原味的國際教育,純美式教育等等,這個階段我覺得是有好處的,這個好處就是使得我們擁有了一個新的資源、新的通道,打開了我們的視野,使孩子們沒有必要在非常窄的獨木橋上成長。
第二個階段超越了“引入”,變成了一個“組合”:
漸漸地,我們意識到用純粹的外來方式培養中國的孩子可能不太適合,所以我們各展所長,在某些領域中用中國擅長的方式,在某些領域中用國際擅長的方式。
每個學校的想法不一樣,有的覺得數理化是中國教育的長處,所以數理化用中國的,其他的用國際的;有人覺得人文是傳承中國的文化根基,所以我要用中國式的,數理化不牽扯到價值觀,所以用國際的;有些覺得凡是考試科目用中國的,非考試科目用國際的。
這個階段較大的優勢在于文化的碰撞、互相的學習和團隊的鍛煉,比如協和較的中外教師團隊就是在組合期碰撞、磨合、學習出來的。
第三個階段就進入了“融合”的階段:
這個階段,我們自己的育人目標、課程架構可能沒有進行太大的改變和顛覆,但是從課程的資源方面、我們的策略方面來看古今中外什么更有用,就把什么拿來給孩子使用。
我們自己在實踐當中也會開玩笑的說,第一個引入階段就好像本來一個水果籃里只有蘋果,然后有橘子了,大家肯定都想吃橘子了,但是口味也有限,吃到的就是這些。
第二個階段就是水果色拉,咬一口到嘴巴,有時候吃到蘋果味,有時候吃到橘子味,但是蘋果還是蘋果、橘子還是橘子。
第三個階段就是混合果汁,把它打散了,把較具營養的部分吸收進去,而不用去辨別,剛才這一口果汁喝下去到底是橘子還是蘋果。
當然這是用簡單的例子跟大家說明一下,大家所看到的各個國際學校組合的課程,可能因為它處于不同的地區,面對不同的家長,或者自己學校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用不同的方式向您呈現出果籃、色拉和果汁,到底怎么選,還是看你自己的選擇。
◆國際雙語課程在本土發展的現狀◆
大概來說,目前國際雙語的學校在我們本土呈現出兩種樣態,并各占一半。
第一種,就是原來的國際學校通過課程的調試或者說改良,來符合了目前國家要求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要求,這是一類。另外一類,是原來體制內的學校,它經過加強雙語教育,靈活課程結構,呈現出更多的國際教育的特色。這兩類學校對家長來說,也是各有所長。
但是無論做什么樣的探索,我們的目標是矢志不渝的,一定要以學生健康的全面成長為重,提供適合的教育,來做他的自己。
我們要避免提供或者說培養那些面目模糊,考分雖然上乘,但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的孩子,我們希望他在十八歲的時候,已經知道自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受過高等教育之后,可以為這個社會做什么貢獻。
我自己挺喜歡這樣一張圖:
協和萬源校區較近分享了一系列的孩子的圖片,這些孩子各有各的特長。它之所以不談招生、不談畢業生,而是用這么多的篇幅描述一個個很不一樣的優秀孩子,目的是傳遞一個信息: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不一樣的優秀,我們希望盡可能地傳達這個信息。
現在也有很多的家長擔心,聽說現在國家在加強、收緊義務教育的課程設置,這樣的話孩子會不會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那我用一些案例來做這方面的分享。
◆協和的課程框架◆
協和2012年之前辦的五六所學校,有多種不同的融合課程類型,2012年之后辦的五六所學校,越來越多走到融合的階段中去,以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來利用國內外的資源呈現出我們的融合課程,以2019年9月份即將要在青浦地區成立的協和較新校區的課程為例,做一個說明。
2019年的新校當然要遵循所有的國家關于民辦教育的新政,要遵循所有的政策法規,但是它也有機會站在協和其他兄弟姐妹學校探索的基礎上,不斷地優化自己的發展。
這個是協和各個校區所通用的課程、架構,目的就是為了完成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和培養目標,我們的課程是從一年級到九年級,在義務教育階段呈現三個特點:一個是階梯型,一個是模塊化,還有一個是可選擇。
舉一個青浦協和的課程特點。它的課程當中有專門的生態課程,協和青浦校區,與青西郊野公園里的“蛙稻米”簽訂戰略協議,不僅有水源地有機稻米專供食品安全,更以郊野公園作為田間課堂基地,孩子們都會定期去田間上節氣課程、藝術課程、生態課程,同時孩子們還要在這里拾稻穗、揚谷、放蛙,體驗勞動的樂趣和辛苦。
除了田間課程,孩子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編程課程,不是讓將來的孩子都做程序員,而是讓他必須了解人工智能的基礎原理,去了解從邏輯到指令的呈現狀態,這個是為他適應未來的社會打好基礎的重要工作。一年級的編程課程到初中發展成“未來城市”項目化學習,了解真實社會的運行規則,把自己的課堂學習運用、融入到未來生活中去。
另外,還有兒童哲學課程,協和使用兒童哲學課程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每一個兒童具有他特有的思維和認知方式,兒童都有與生俱來的探究思考的方式,但是這些方式需要鍛煉出來。一個小孩子能不能學會傾聽、思考、提問、舉例子、講道理,試圖和別人形成共識,既而付諸實踐,是需要指導的。一個幼兒園的孩子通過課程,可以認識到輪流講話不插話等等,對于我們的小學生和老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促進對話教學,引導學生主導的探究,更好地了解伙伴等等。
還有一個課程,可能是大家覺得有一些意外的,就是住宿課程,新學校當中要求八年級以上的孩子都要寄宿。其實寄宿的課程是中西方文化非常沖突的領域。
這個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還是為了家長的便利?氛圍上講,學校的宿舍樓是家以外的家,還是說它是以鍛煉集體生活、軍事化管理的紀律為主?對管理人員來說,這是一個管理崗位,還是一個非教育編制的宿管阿姨?甚至家長能不能經常來探望,高中生的孩子能不能外出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反映了文化的差異,所以我們會把寄宿課程納入到我們的課堂當中去。
這些課程本身就是所謂的引進課程,但是不代表和中國的教育架構格格不入,中國的學校完全有能力、也有資源進行這樣的教育。
較后我總結一下,我們身邊的孩子們,無論是小學生還是初中生,他不光面臨著中國兒童所要面臨的世界,更多的還要面臨全球化的未來。只教授教科書里內容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我們要秉持和堅守自己的育人目標和價值觀,但是我們的格局和視野更要放到全世界,打破各種各樣的藩籬,讓中外優秀的教育實踐經驗和教育資源都為我們的孩子所運用,助力他們的全面成長和個性化成長,這是需要學校和社會一起來努力的!
更多精彩,我們接下來的展會現場上見!
讓您不虛此行!
4月13日遠播上海第106屆擇校展在上海龍之夢萬麗酒店等您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