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近英國算是大家討論的熱點。
牛劍放榜這件國際教育圈內的大事如約而至,各家國際學校有人歡喜有人愁,不少家長之后又都來詢問英式教育的問題。
其實說到英式教育就繞不過一個詞——公學。
“公學”是英國的公共學校,公學部分與皇室有關,另有一些是由較富有的社會人士設立,為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入讀這種學校的基本條件并不是學費,而是家庭背景。可以說,公學是英國用以劃分階層的利器。
△的伊頓公學
隨著中國國際化教育的推進,公學不再是離中國遙遠的教育模式,不少英國公學都進駐中國,開辦了中國校區(qū)。
不過這些“中國式公學”和本校有什么區(qū)別?又是否依舊保持優(yōu)雅和精致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這樣五所在華東地區(qū)扎根的英國公學!
上海惠靈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英國惠靈頓公學#
△上海惠靈頓外籍子女人員子女學校
上海惠靈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秉承了久負盛名的英國惠靈頓公學精神。
在英國,150多年來,惠靈頓公學都是“皇親貴胄”子女教育的后花園,也被譽為英國較難進、較昂貴的貴族學校。伊麗莎白女王及菲利浦親王都會定期到訪學校。
作為英國惠靈頓與魔都上海的融合,2014年才開學的上海惠靈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已成為上海較受家長追捧的學校之一。
在校內,25米賽道游泳池、容納500人的劇院、標準足球場、8個音樂教室等硬件設施一應俱全。
惠靈頓開設的課程也頗具“貴族”氣質,比如戲劇課、幸福課、樂器課及英式橄欖球等極具特色、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課程。
要知道,這些課程請到的指導老師全都是大咖!
足球教練請到的是前英超職業(yè)球員;
戲劇老師曾主演享譽全球的百老匯歌舞劇《貓》;
原ATP網球公開賽教練在惠靈頓教導孩子們網球技巧;
游泳課的老師也是原奧運會選手。
△學生們排演的舞臺劇
這樣的師資配置+惠靈頓品牌一貫的貴族收費,在上海惠靈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年收入沒有100萬基本是讀不下來的。
貴,也是惠靈頓的顯要標志了。
△惠靈頓的學費
由于是招收純外籍的緣故,想進惠靈頓可能有一些限制,去年8月上海惠靈頓的姊妹學校——上海浦東新區(qū)民辦惠立學校已經開學了,惠立是同時招收中外籍的。
上海德威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倫敦德威公學#
要說德威在中國是怎么火起來的,應該是因為很多明星都選擇把孩子送進北京德威。王菲、那英、田亮、華誼總裁王中磊的孩子都在德威接受過教育。
王中磊兒子威廉的一口純正的英語更是直接讓德威火出了圈。
其實中國的這些德威學院全都來源于的英國德威倫敦公學。
Dulwich College(倫敦德威公學,又譯作達利奇學院),是英國的私立寄宿男校,位于倫敦市郊,創(chuàng)立于公元1619 年,成績斐然。同時也是倫敦地區(qū)校園面積較大的中學。
德威公學是由當時的戲劇界“風云人物”愛德華?艾倫憑借英王詹姆士一世頒發(fā)的專利特許證創(chuàng)立的。這份蓋有英格蘭國璽,極具歷史意義的特許文件至今依然保存于世。
△愛德華?艾倫
400年來,德威一直致力于打造世界的高品質教育。每年倫敦德威公學都有10%-15%的畢業(yè)生入讀牛津、劍橋以及美國的常春藤聯(lián)盟院校。
在德威教育集團(DCI)的成立后,德威教育的辦學理念開始延伸至全球。目前,德威已經在中國的上海、北京、蘇州開辦了校區(qū),其中,上海德威外籍子女學校(浦東校區(qū))是第一個加入德威國際學校大家庭的。
△上海德威外籍子女學校浦東校區(qū)
跟亞洲所有的德威國際學校一樣,上海德威外籍子女學校在幼兒園階段遵循不列顛早期基礎階段(EYFS)教學大綱,隨后學習英國國家課程(ENC),并根據國際學生的需求加以強化。高中階段提供 IGCSE 課程,并向國際組織(IBO)申請?zhí)峁┐髮W預科課程。
德威在上海發(fā)展得很快,2016年上海德威的第二所分校閔行校區(qū)也投入了教學工作,為浦西的家長帶來了便利。
要說德威較讓播播老師印象深刻的地方就在于它每次都在IB統(tǒng)考中取得非常棒的成績:去年集團IB平均分37.5,三分之一的畢業(yè)生獲得40分以上的高分,要知道全球均分才30分!很強!
當然,德威的價錢也很“辣手”,雖然比起惠靈頓差一點點,但是高中的學費也要高達29萬/年。
和惠靈頓的情況類似,德威也都是只招收外籍學生的。所以2017年德威的姐妹校上海閔行區(qū)民辦德閎學校開始招生了,將中國課程和德威特色進行有機結合,同時招收中外籍學生↓
卡迪夫公學上海中心
#卡迪夫公學#
在被眾多國際學校簇擁的中國,卡迪夫公學上海中心是唯一一所由英國議會支持的國際高中,享有英國政府優(yōu)渥資源,這都是源于英國卡迪夫公學的強大聲勢。
英國卡迪夫公學位于英國威爾士首府卡迪夫,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初,是威爾士議會重點發(fā)展的公立學校,也是當地規(guī)模較大的公立學校,共有30000多名在校生。
△位于威爾士的卡迪夫公學總校
每年卡迪夫公學國際部要接待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超過2000名國際留學生,總校人數有3萬,學校擁有龐大的充滿豐富知識和經驗的教育行業(yè)專家以及技術支持團隊。
卡迪夫公學于2016年進入中國,成立上海校區(qū)。
卡迪夫公學上海中心的學生可以擁有英國學籍,是英國總校空間上在海外的延伸,總校對海外分校實行標準化和系統(tǒng)化管理。
卡迪夫公學上海中心教授“2+1”學制的A-level課程。學生高一、高二年級在上海校區(qū)進行全日制GCSE課程和A-level課程AS階段的學習。完成AS階段統(tǒng)考后,高三A2階段直接進入卡迪夫公學英國總校校區(qū)完成學業(yè)。
△卡迪夫公學上海中心
卡迪夫公學上海中心基本上是把英國卡迪夫公學的模式都搬來了中國:卡迪夫公學英國總校有50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上海校區(qū)所有課程大綱及教學計劃均與英國總校一致,課程同步;卡迪夫公學上海中心的骨干外籍師資也都是總校公派常駐的英籍教師。
上海哈羅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哈羅公學#
在英國首都倫敦,偶然可以看到這么一群年輕的男生,他們身穿雪白的襯衣,外著天藍色的西裝外套,英俊瀟灑,自信十足。更引人注目的是人人頭上那頂帶著深藍絲帶的英式硬草帽(有時候會是黑禮服配英式高禮帽及手杖),這群孩子必定來自的哈羅公學。
哈羅公學是英國貴族學校中的佼佼者,英國貴族教育體系中的明珠。即使面臨數萬英鎊一年的高昂學費,世界各地的高凈值人士,依然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兒子戴上那頂哈羅草帽。
英國人將全英9所古老而優(yōu)秀的貴族學校尊稱為“九大公學(Original 9)”,哈羅公學即位列其中,在它400多年的辦學歲月中,共出過7位英國首相,其他名流更是不計其數!
上海哈羅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是繼哈羅曼谷、哈羅北京、哈羅中國香港之后的第四所亞洲的哈羅學校。
△哈羅上海的“空中跑道”
哈羅上海于2016年8月開學,開設了幼兒園一直到10年級的課程。學校位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qū)新開發(fā)的森蘭項目中,距離上海市中心30分鐘的路程。
2017年8月,學校增設了12年級的A-level課程。哈羅上海的課程以英國國家課程為基礎,10年級和11年級學習IGCSE,12年級和13年級學習A-level課程。
歷經兩年的精心籌備,去年上海哈羅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還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開幕典禮。英國愛德華王子親臨上海,走進校園,向上海哈羅學子們致以誠摯祝福,并與參與了愛丁堡公爵獎的哈羅學生進行了親切交流。
△愛德華王子和哈羅學生們
哈羅較有特色的地方大概就在于它全面采用的“學院制”的教學模式了。學院制將是上海哈羅學生生活的核心,同時也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未來社會的手段。
從一年級開始,每個學生都將被分配到一所以哈羅校友命名的學院。比如有一個學院就是以曾經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命名的。學院制基于團隊合作的原則,旨在為所有學生在一系列的比賽、活動和學院社團中提供挑戰(zhàn)自己的機會。
而且大家在各項活動中都會有積分產生,經過全年的比拼,獲得較高分數的學院將在學年年底的授獎儀式上被授予象征冠軍的“學院杯”,在那一刻,較高分學院將是整個學校的焦點。
是不是聽著又有趣又熱血?
威雅公學(常州校區(qū))
#英國威雅公學#
還有一位“中國式公學”的代表就是落戶于江蘇常州的威雅公學了。
英國威雅公學之于英國,應該就像上海中學之于上海,任何考試無論A-level統(tǒng)考還是IGCSE,幾乎都在英國名列前茅。
作為女校,理工科成績卻十分突出,2018年的畢業(yè)生中有37%的學生進入了理科和工程技術專業(yè),其中包括劍橋的自然科學專業(yè),牛津的生物、化學、醫(yī)學專業(yè)等。
△英國威雅公學
作為其姐妹學校,坐落于江蘇常州西太湖畔的威雅公學在中國也迅速發(fā)展起來,本著全人教育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英式國際化教育,純正英式寄宿選擇,無國籍和戶籍限制。
學校的規(guī)劃成績非常不錯,在剛剛落下帷幕的牛劍早錄取中還斬獲了劍橋的offer!
△威雅公學邀請英皇考官來校為學生上鋼琴大師課
常州威雅公學的硬件設備和課程設置十分出彩。比如英式貴族體育項目馬術、擊劍,還有不太常見的賽艇、帆船活動。近30種不同的運動種類可以大家每天兩個小時的運動量,當然這也給予學生們申請大學時更多的優(yōu)勢以及更好的脫穎而出的機會。
△威雅公學馬術課程
相比較上述幾所外籍子女學校動輒二三十萬的學費,威雅公學的學費要更“親民”一些,基本在14萬上下,這里為大家整理了學費信息:
▲威雅公學(常州校區(qū))學費
精英的圈子、細致的教育、優(yōu)雅的氣質,這應該是很多家長為孩子選擇英式教育的原因。
正如我們上述提到的,公學在英國就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將這種教育模式從英國移植到中國之后,“昂貴的貴族教育”這一特點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就目前來看,教育成果還是不錯的。
至于這些“中國式公學”是否可以與中國文化完美融合、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成績就需要時間來證明了,小編很是期待新一波“紳士”“淑女”的產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