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科學教育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基礎。學校的科學教育質量對培養學生科學素質至關重要,應該將科學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全面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核心途徑。
——陳洛 第七屆IEIC大會致辭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
陳洛| 第七屆IEIC大會學生成長開幕致辭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大家上午好!
十月金秋,我們匯聚上海,置身感受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的盛況,我謹代表本次大會的主辦方——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和遠播教育,對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教育同仁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謝意!
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已歷經六屆,這次召開的是第七屆,其中最 大特點之一,就是每屆的主題設定都錨定時代發展趨勢,緊貼教育教學現實,精心策劃,創新推進,這正是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秉持“與時代俱進”的宗旨和遠播教育集團“追求卓越,長期持續創造社會價值”的宗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和遠播教育集團聯合舉辦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黨的教育方針為遵循,以推動教育公平為使命,致力于為中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強調,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充分認識教育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價值,扎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各項重大任務,加強教育與科技的協同布局,系統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科學教育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去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門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在教育“雙 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因此,今年的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以《科技賦能教育,智慧引領未來》為主題,正是我們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浪潮,面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要求的積極回應。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驅策著全球教育的順應與調整。因此,本屆IEIC國際教育大會圍繞科技與教育進行多方面,且具有創新型的探討。我們將努力從以下方面進行理論探討與實踐追尋。
一是勇于接納學習科學教育“新理念”。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的更新與迭代日益加快。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當首當其沖,去接受擁抱新理念、新知識、新科技。我們不能僅依靠歷史的知識和經驗,去教育現在的學生如何應對未來的種種挑戰。唯有我們自身先行一步,主動接受并學習新事物,方能更有效地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助力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因此,在學生踏上學習之旅前,我們自身需先成為持續學習的典范。
二是積極探索實踐科學教育“新模式”。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理解科教興國戰略的核心內涵及其深遠影響,將科學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全面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核心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強化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索精神及創新思維的培養,激發學生勇攀科學高峰的熱情,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科研探索與實踐活動。為實現這一目標,需通過引入最新的科學知識、組織科學競賽活動以及實施實驗實踐教學等多種手段,全面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熱情。同時,積極采用現代教學技術,如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等,以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建立科學教育互動“新機制”。科學和教育應當加強互動,促進融合。我們教育工作者也應當積極參與建立科研項目,學校設立科研小組,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同時為學生提供參與科研的機會和平臺。通過科研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科學教育涉及面廣、系統性強,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共識,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因此,應當強化校內外合作關系,例如聯合科技場館、科研基地等,通過科研訓練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實踐水平。
105年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一流教育家》的文章中,振聾發聵的發出“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教育吶喊,把創造精神和開辟精神提煉到極致,今天,有新時代的創造精神和開辟精神,我們就有勇氣去完成“科技賦能教育,智慧引領未來”的神圣任務。
本屆大會得到了各級領導、各位專家、各界人士的關心;得到了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校友會、中歐上海校友會親子俱樂部等單位的支持,使得我們的大會能籌備順利并如期舉行,再次表示感謝。
期待大會能以深度的教育研討引爆批判性的教育思辨,從而產生具有指導作用的教育實踐經驗。
祝本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