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帶給我們的不是迷信和盲從,而是相對的自由。有了自由的精神,才有了人的價值。
——摘自第六屆IEIC大會 吳家睿分享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主任、原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吳家睿 | 第六屆IEIC大會學校發展論壇專題報告
從“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放棄美國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到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時孫家棟先生感慨落淚,從袁隆平院士立下誓言不讓中國人挨餓,到屠呦呦經歷近200次實驗失敗后終獲成功……多年來,科學精神推動著我國科研事業不斷發展。
如何讓科學精神為青少年賦能,已經成為越來越火熱的教育議題。
在第六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主任、原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吳家睿先生做了主題為《科學精神在基礎教育階段中的地位》的專題報告,解析了科學精神產生的必要條件,以及為什么在基礎教育中,要重點培養“科學精神”。
*以下內容摘自吳家睿先生第六屆IEIC大會分享,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視角陳述。
科學精神的兩個特征
科學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在科學教育中我們需要關注科學精神的重要特征。
科學精神的第一個特征,是具備批判能力。
科學精神像一個“問號”一樣,但這個“問號”不是代表可以隨意的發表言論。
從問號的形狀來看:它是一種開放的形態,永遠也不會封閉起來。
從問號傳遞的含義來看:謙虛。我們需要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不停地學習、再學習。
從問號代表的精神來看:不迷信、不盲從,不把自己變成一個沒有獨立思考的人。
ChatGPT橫空出世以后,未來的世界會不會成為一個算法統治的世界?事實上,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早已被算法決定。
比如,我們在開車的時候會看導航,幾乎完全聽憑導航的提示向前行駛,不會調動自己的能力。再如,我們選擇某個餐館,或在一家餐廳點菜,通常也依賴某個點評軟件,也在大數據和算法控制之下。
而科學教育在基礎教育的過程中,要教會大家什么?很簡單,自由的精神。
知識帶給我們的不是迷信和盲從,而是相對的自由。有了自由的精神,才有了人的價值。
而批判能力帶給我們的,就是不盲從。所以科學精神必須具備批判能力。
科學精神的第二個重要特征,是具備好奇心。
法國著名思想家米歇爾·福柯把好奇心分成兩類:一類是沿著明確“賽道”的活動;另一類是從零到一的原創。顯然后者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我們要勇于踏入可能會導致我們迷失的小路,而不是在康莊大道上跟著別人在走。
因此,我們不僅需要告訴孩子擁有好奇心,還需要告訴他們具備什么樣的好奇心。
孩子們在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階段的培養后,應該是充滿好奇心的,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他們都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為了發表一篇文章,而開展研究工作。
在人類從無到有的探索過程中,支撐他們的是勇敢的向未知領域前進的勇氣。所以好奇心是科學精神里最重要的部分。
科學精神和創新之間的關系
科學精神與創新能力高度相關。
根據發表在《自然》子刊《自然 人類行為》的研究,有一個名為SuperTest的測試,由斯坦福大學、莫斯科國立高等經濟學院、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以及國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印度的合作大學共同發起,對俄羅斯、中國、印度和美國共3萬多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專業學生做跟蹤研究。
它從學生們進入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做統計調查,一直到大學四年級畢業,反映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在入學時,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與美國學生差距不大,明顯高于印度和俄羅斯學生。但在大學畢業時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顯著下降,能力水平被俄羅斯學生反超。
而美國學生則在畢業時,批判性思維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圖 | 吳家睿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顯然,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非常扎實。但是進入大學后,由于教育模式沒有轉變,導致大家的創新能力要遜色于美國大學生。
大學生的科研能力不足,實際上跟他的批判精神有關。
我再舉一個生命科學的例子。DNA雙螺旋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物質形式,它是由四種堿基組成的長鏈狀分子,即ATCG。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就是靠ATCG這四個堿基字母“寫”出來的。
我們的身高、胖瘦、對疾病是否易感……都跟ATCG堿基順序有關系。
二十世紀,生命科學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DNA雙螺旋的發現。
將其研究出來的是兩個年輕人,沃森和克里克。沃森當時是一名博士后,而克里克還只是博士研究生。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在《Nature》周刊發表了DNA雙螺旋的研究成果。1964年,兩人同時拿到了諾貝爾獎。
有人問:為什么兩個“毛頭小伙子”能攻克世界著名科學家都攻克不了的難題?
沃森寫了一本書叫做《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故事》,書中描述了他在英國時的求學經歷,從美國轉進英國的劍橋大學,進入卡文迪許實驗室。克里克也寫了一本書,叫《狂熱的追求》,我摘錄了書中的一段話:
“我才意識到資歷淺可能也有好處。許多科學家年屆三十之后就陷在自己的專業里了。他們在某個專門領域里付出了許多努力,以至于很難再做出重大改變。我恰恰相反。我知道的很少。”
言下之意是,太熟悉某個專業的人,容易被限定在固有的思維里。而對于一個新人,一頭“扎”進不熟悉的領域,更容易進行批判性思維。
由此我們可以思考,如果只是一味給孩子們灌輸知識,會不會影響他們的批判能力?
我剛剛還提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特征,就是具備好奇心。
克里克和沃森的老師,給他們的任務都不是做DNA雙螺旋的研究,他們也沒有非常成熟的研究條件。驅動他們的是什么?是想要探索遺傳的奧秘,正如克里克的回憶:
“整個故事中最奇怪的一點是,無論是吉姆還是我,研究DNA都不是我們的正式工作。……人們經常問吉姆和我花了多少時間研究DNA。這取決于你怎么定義‘研究’。
在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里,我們經常討論這個問題,無論是在實驗室,還是在午餐時間沿著河畔的校區花園散步,或是在家里。”
克里克在書中提到,他時時刻刻都想著研究,吃飯、聊天、散步……這說明驅動他的不是功利心,而是好奇心。
今天,我們的很多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被功利性的“KPI”影響了,而好奇心則是超越功利的,可以讓人真正展現科學精神。
為什么基礎教育要注重“科學精神”?
今天在我的發言里,為什么要把科學精神放到基礎教育的話題里探討?借此來談談我的理解。
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新時期的國家戰略目標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以前在創新發展上,我們主要強調科學創新,科普只是一個科學家的業余活動,是一種從上而下的簡單知識的傳遞。
現在國家把科學創新和科普教育提升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給我們的基礎教育提出了一個新命題。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并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圖 | 吳家睿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簡言之,科學精神是公民科學素質的基礎。
由此可以總結——
首先,我們要提倡科學精神,這是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
其次,如何在基礎教育階段普及科學知識,靠什么來作為“抓手”去引導孩子學習?答案是依靠科學精神。這樣一來,我們無論是教授科學方法還是教授科學知識,都找到了一個指南針。
我們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的過程中,要將弘揚科學精神貫穿于育人全鏈條。堅持立德樹人,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最后,無論是從做科學研究的角度理解,還是從國家的創新戰略上理解,科學精神始終需要科學家、從事基礎教育的老師、學校管理者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