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孩子長成什么樣子,取決于父母的教育觀。父母擁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從小就已經開始影響孩子的成長。
——摘自第六屆IEIC大會 雷勇分享
上海領科學校家長代表
雷勇 | 第六屆IEIC大會學生成長論壇主題演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奮力托舉。
作為父母,該如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從小言傳身教地影響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應該做到哪幾點,才能促進孩子的全面成長?
在第六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上海領科學校家長代表雷勇先生帶來主題演講《鼓勵,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劑》。他從自身的真實教育經歷出發,分享了幫助孩子找尋夢想的過程。對于如何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他也給出了幾點實用的建議。
*以下內容摘自雷勇先生第六屆IEIC大會分享,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視角陳述。
一個“天生”膽小女孩的普通成長之路
作為一名家長代表,如果讓我給大家分享過來人的經驗和教訓,我認為就是兩個字:鼓勵。
首先,我講一下自家孩子的成長經歷。我女兒從小很膽小,上小學時,我愛人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去了“最 好的小學”,也想把女兒送去讀書,但是那幾家小學都很遠。
我說那不行,家門口的小學也不算差,就讓女兒去這里。這樣她可以在早上多睡半個小時,以后到了二、三年級還可以自己去上學,不用家長接送。
令我們都沒想到的是,女兒在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學反而有更大的收獲。由于女兒在學校的表現比較突出,當年畢業典禮500多人,她被選為小主持人,而我也作為家長代表上臺發言,算是沾了女兒的光。
升初中時,我們去看了幾所學校,然后給一所民辦中學投了簡歷。學??赐旰啔v就打來電話,說你們家小朋友可以直接來讀書,不用參加考試了。對此我們很開心,于是就順其自然地進入了這所學校。
進去以后,班級里是自愿選班長,本來女兒很猶豫,在我的鼓勵下還是去參選了。沒想到大家剛開始都不熟,只要有人毛遂自薦,就可以獲得當班長的機會。
結果她當了一個學期的班長,期末考試考砸了,又落選了。本來女兒在公立小學的成績還不錯,到初中卻成績下滑,我在想這算是一次收獲還是打擊呢?
幸運的是,女兒的抗打擊能力還挺強。她回來跟我說,雖然現在班長落選了,但所有人還是叫她老班長,我發現這背后支撐她的是自信的品質:
第一,我鼓勵你去選;
第二,即使被打到地板上也沒有趴下。
圖 | 雷勇先生 IEIC大會PPT分享
到了初二,女兒發現自己的成績越來越不好,班上的同學太厲害了,很多人都比她強。當時我們只能鼓勵她,小孩子只要愿意學,成績會慢慢進步的。
直到初三中考前夕時,我們仍然沒想好要走國內高考路線還是走國際教育路線。為了保險起見,我跟愛人去了幾所國際學校實地探校,最后決定選國際學校,而且只報考了領科這一所。
那次領科考試,報名人數有幾千人,競爭很激烈,女兒第一次考試就沒通過。幸好學校通知,分數超過某個階段的孩子有一次補考機會,女兒的補考筆試成績剛過及格線,也順利通過了面試,成功進入領科。
進入領科后,我們發現來對地方了。在這里,女兒可以保留很多興趣愛好,如音樂、歌劇、體育等。在新生歡迎晚會上,她主動報名節目,用意大利語為大家唱了一首歌劇,得到了老師的贊揚和家長的鼓勵。在學校里慢慢獲得了不錯的上升機會,也變得越來越有自信。
讀完高中,女兒說想去英國讀大學。因為她當初去倫敦參加了第50屆國際青年科學論壇,不僅住宿在帝國理工學院的校園里,還有機會去劍橋大學聽課。她回來后將電腦桌面換了,說自己要考這所學校,最后也順利考進去了。
這就是一個“天生”膽小女孩的普通成長經歷。
父母擁有的教育觀
從小就影響孩子的成長
在我看來,孩子長成什么樣子,取決于父母的教育觀。父母擁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從小就已經開始影響孩子的成長。
如果孩子很小時,問爸爸媽媽為什么要去上班,你會怎么回答?
大多數父母可能會說,不上班哪有錢給你買玩具、買奶粉?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回答容易在孩子的幼小心靈當中,種下當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躺平思想。
如果連父母都表現出“上班就是為了錢”的思想,那孩子長大后會想上班嗎?他會覺得上班是有樂趣、有意義的人生嗎?不會。
所以,我自己的教育觀是貧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貧富都應該少有困惑。
我們常常認為窮人應該過得不幸福,富人應該過得很幸福,但其實我身邊有些富人也不開心。如果孩子既能處貧也能處富,少一點困惑,我認為就是成功的。
圖 | 雷勇先生 IEIC大會PPT分享
為什么很多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我的總結是,可能是因為沒有夢想。
很多孩子從小都有夢想,但恰恰是被父母、學校消耗了。
我舉一個真實的案例,前段時間我在辦公室整理出了一本筆記本。這是女兒初二時,學校請我去給學生們上一堂公開課,當時有十個小朋友,組織了一個小記者團來回訪我,向我表示感謝。
他們還送給我一本筆記本,每個人都留了一句言。前幾天我翻出來時發現,當年這十個初二的孩子如今真的實現了夢想,他們去了麻省理工、賓大、康奈爾、紐約大學等學校。
所以我想,興趣與自信是孩子獨立成長一生的關鍵,但是很多家長和學校都扼殺了他們的夢想。
圖 | 雷勇先生 IEIC大會PPT分享
對于教育孩子
父母應該做到哪幾點?
對于教育孩子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像我一樣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但有些人只看見了眼前的石頭,一直摸石頭卻忘了過河。
父母往往生活在自己的那口井里,并沒有隨著孩子一起爬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首先,我認為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可以多問幾個為什么。舉個例子,很多小孩和父母都喜歡吃冰淇淋,因此我們可以問:
你喜歡吃冰淇淋嗎?為什么?
怎么才能有冰淇淋吃?
冰淇淋可以吃多少?為什么?
你如何做出更好、更特別的冰淇淋?
假如你是冰淇淋店老板,你會怎么做得更好?
孩子可能會給你很多千奇百怪的答案,那就引導他進一步思考,通過一系列提問讓他得出可以啟蒙夢想的機會,如商業經營、3D打印、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等,我認為引導思考比給予答案更重要。
圖 | 雷勇先生 IEIC大會PPT分享
其次,“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更重要。
我們現在都離不開手機,究竟為什么呢?在領科的時候,學校不收手機,很多家長都表示反對,而我不反對,因為現在根本就沒有辦法不讓孩子用手機,一味禁止可能會適得其反。
思考一下,我們可以在手機的使用上得出哪些實用的信息?APP應用程序、操作系統、CPU設計的架構、系統架構是怎么做出來的、哪些公司擁有這種技術、如何應用數學模型、如何進行數學的創新……
對于女兒用不用手機的問題,當年我教給她一句荀子的古文:“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是可以掌控這個物品的,需要用的時候拿來用,而不是反過來被它掌控。
圖 | 雷勇先生 IEIC大會PPT分享
第三,學習需要刨根究底,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
葉芝有一句著名的話: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今天孩子學的大部分知識,就像樹枝、枝葉而不是樹干。
然而,有了樹干才會有樹上的其他東西。最重要的底層思維是我們思想中的“1”,沒有“1”,后面加再多“0”也沒有意義。
第四,怎么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的人?我認為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當年女兒去了領科,一下子發現那么多有錢的同學。她回來告訴我,我們家肯定不是最有錢的家庭,但一定是最 愛學習的家庭。
我從小教育她,付出所有的努力去追求,但要坦然地面對結果,才會幸福。所以老子說“知足者富”,我們追求的是人生的幸福,幸福不等于“貧富或成就”,而是人生的意義,有了意義也一定有成就。
最后,我還是回到自己的教育觀,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安貧樂道、富而有禮,讓我們與孩子的人生都泰然有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