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學校是營造最適合師生發展的教育環境,要使學生個體生命的質量和價值提升,要使學校內部協調有序高效發展,要在開放中實現雙向共贏。
——尹后慶 第六屆IEIC大會主旨演講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
尹后慶 | 第六屆IEIC大會科技教育論壇主旨演講
各位嘉賓,各位教育同仁,大家上午好!
在今天的會場上,我主要講高質量發展目標下的高品質學校。那么,什么是高品質學校?今天的高質量發展又碰到了什么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理解高品質學校呢?《辭海》中有一個對“品質”的解釋:指一個人在行為、作風上所表現的思想、認識、品性等的本質。顯然,“品質”和“質量”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離開質量談品質,品質是對質量的超越。
在這里,我引用一些學者的觀點:把教育整體或者社會看作人來討論品質,類似學校教育的風格、學校的特質,它不僅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教育質量。在教育或者辦學中更加重視人,從這個角度來強調“品質”,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和以人為本的辦學。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品質是綜合的質量,品質是更高層次的質量,這個結論我是非常贊同的。
我們今天把“教育質量”和“教育品質”比較一下,前者可能更加關注把人培養得怎么樣的問題;后者更關注的是怎樣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質量描述的是人的發展程度,品質描述的是人的發展方式和方向。從這個角度講,質量側重于結果導向,品質側重于過程導向。
顯然,教育品質的外延不是結果的品質,而是過程的品質,所以我們今天追求高品質的學校,就要把關注點轉向“過程”,教育品質最終可以借助促成“人的發展”的情況來表現出來。因此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非常重要,我們要引導學生尊重個體生命、融入人類整體、發展個人潛力、發揮教育的超功利價值,把教育品質外延拓展到更高的站位和更遠大的視野上。
那么,高品質的學校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在建設教育強國的路上,我們一定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我們所有教育同仁都要思考如今的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并且努力克服這些問題,讓教育能夠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文化自信,追求自覺育人的境界,理念更新、課程重構、育人方式調整......這些是我們變革的主線,不斷推動教育體制的完善,促進教育機制的創新。比如在辦學方向上,我們一定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實在的行動。我們固然要深刻理解把握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要求,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有務實行動。因此對學校來講,需要認真分析所處的區域環境、辨析自身的特征優勢、認清發展改革的基礎,同時選擇適合自身的改革策略和發展道路,因校制宜落實黨和國家的要求。
近期,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思考了當下教育存在的問題,在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問題是兒童童年的消逝。在《21世紀的童年——數字時代的情感幸福》這本書中,就探討了這個問題。
科技時代帶來了文化、娛樂的沉浸式體驗,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和社會的危機,童年的消逝正是現實困境的一種表象。
在新媒介壟斷下的童年,兒童逝去的是什么?第一是理智的缺失。隨著新媒介在日常生活的滲透,兒童在讀寫能力尚未發展之前就開始接觸媒介,在這種以感官和知覺主導的認知模式下,他們很容易喪失獨立和思考能力;第二是好奇心的缺失。兒童區別于成人寶貴的天性,如天真、可愛和尚未被語言掩藏的直率,在新媒介的籠罩下逐漸喪失;第三是敬畏感的缺失。新媒介搶奪了本屬于家長和學校的信息控制權,削弱了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權威性,也意味著兒童對秩序、紀律和規則的漠視與懈怠。
這三個缺失正在掏空童年作為獨特的社會和心理結構的基礎存在的意義,于是很多專家都在討論我們究竟要不要留住孩子的童年?保存和挽留住童年的力量又源自哪里?這是建設高品質學校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辦學理念的建設。教育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系統過程,符合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符合學校管理規律......高品質學校始終要遵循這些規律并且讓這些規律結合學校的實際轉化成完整的辦學理念,同時成為所有辦學群體的一個共同價值追求,最終從這個價值追求出發,形成我們的行為方式。
我在閱讀《內在動機》這本書時,就常常思考高品質學校如果以人為本、育人為本,我們該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帶著樂趣和好奇心去學習、工作和生活?如今許多家長和學生都始終在焦慮和重壓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又該如何重新發展自我?
今天學生的焦慮不僅是個人的焦慮,也是社會、家長和老師帶給他的焦慮。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怎么真正激發所有人的內在動力,而非簡單依靠獎懲這種外部激勵方式來推動孩子前進。
因此,高品質學校就需要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真正回歸教育育人本位,讓我們的孩子激發起學習的動力,讓學校老師激發起教學的動力,共同建設高質量教育教學體系。
第三個問題是辦學路徑的探索。新時代的教育變革,要更加凸顯文化浸潤,學校是師生工作生活學習的地方,辦學不是一系列的機械動作,而是一個有根有魂的生命自然成長和文化浸潤的場域,所以學校要以文化養料培植人的根基,要從文化的高度凝練辦學理念,對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進行整體優化。一所沒有文化的學校,可以訓練分數,但不能訓練素養,更加不能涵育人性;一所有文化的學校,是要實現學校教育中人的解放,從育分轉向育人,因此我們今天的學校要更加凸顯育人文化的浸潤。
我最近看的《嬌慣的心靈》這本書中,就歸納了很多情況,在國內也很適用。從幼兒園到大學,每個孩子的成長路上似乎都有一個用焦慮鑄就的保護罩,家庭、學校付出了全部心血、一路遮風擋雨,換來的卻是孩子脆弱的心靈。可為什么這種情況一直出現呢?根源在于整個社會的焦慮、家長的焦慮,某種程度上也是教育的焦慮,讓家長難以徹底放手。
我覺得這本書揭示的問題,在中國城市化率較高的地區、在經濟高度發達、中等收入人群大量增加的城市中普遍存在,這也需要所有教育同仁們正視并改善。
第四個問題就是高品質學校的育人目標。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這個育人目標下,更需要學校實現育人力量的全面統籌和學校發展生態的系統優化。
最后,我簡單說下高品質學校的四個特點。
首先,高品質學校是營造最適合師生發展的教育環境,實現師生全面個性發展的學校。高品質學校并不是說現在社會上廣泛關注的牛校,它更多是通過共同愿景的描繪,引領全體成員推動可參與的自我革新的一類學校。當每一所學校都能踐行這種理念,通過自身的改革發展,最終促成整個教育生態的逐步優化,實現區域教育的品質提升。
其次,高品質學校要使學生個體生命的質量和價值提升。教育的本質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提升生命的價值,全面發展是高品質學校滿足師生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
我最近在看的第四本書是《不被理解的少年》,作者是一名心理教師,在和15個孩子深度交流后,她發現今天的孩子衣食無憂、沒有物質層面的焦慮,所以他們更追求心靈的豐盈和精神的富饒,他們常常追問:人為什么活著?我為什么要讀書?我有什么價值?未來我可以成為怎樣的人?但成年人往往不理解。
其中有一個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好,高一卻輟學了。我把他的整個訪談內容看了一遍,其中他談到很關鍵的一句話:“所有跟我講的,都是騙我的。”他成績雖然很好,但他感覺在學習中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像這樣的孩子已經在考慮人生的價值了,可是我們還在用原來的教育方式去讓他接受知識,去面對高考,他就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孩子是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的,如果我們不尊重他們的意愿,只是想方設法把他們嵌入到我們自認為最 優的發展軌道上,去追求我們所謂的成功,一旦出現任何預期以外的不可控因素,他們就會焦慮、抓狂、崩潰,所以我們今天的高品質教育更需要理解孩子。
高品質學校要使學校全體成員有機會體驗成功、收獲成長,不僅僅是學生,還有老師,我們要教好每一位學生,也要成就每一位老師。我們要在探索學校發展共性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學段、歷史建設的情況,激活學校自我更新的動力。所有的學校,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往往是校長帶領團隊托起教育的基準線,我們要讓所有的學校明確理念、用好資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并且給每一位師生賦能,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生命質量和價值的提升。
第三,高品質學校要使內部協調有序高效發展,發揮學校各部門的職能和功能,在整體運作中加強協作和協同,在品質追求中落實質量,有效高速推動學校發展。
第四,高品質學校要在開放中實現雙向共贏。學校不僅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場所,更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場景,我們要在以更大的視野重新審視學校自身的發展,建設以學校為中心的區域共同體,吸納社會優勢資源的同時,用辦學的成果回應社會的期望。
我的發言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