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疫情時代國際局勢大動蕩的背景下,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國際教育模式,需要我們在全球化的同時,重新思考本土化的教育。我們希望孩子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狹小的課堂上,而是能夠發生在廣袤的世界、發生在孩子真實的生活里。
——摘自第五屆IEIC大會俞秀紅女士分享
如今,“雙 減”政策落地一年多了,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也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和家長的精神負擔。
隨著教育生態發生重大變化,教育的重任也回歸到了家長和學校的身上。
那么,“雙 減”之后的全人教育該怎么做?針對這個問題,在第五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上海赫賢學校小學部中方校長俞秀紅女士帶來了她的精彩分享!
俞秀紅女士擁有28年的教育經驗,她始終在努力尋找一種教育,希望它集公辦體制內教育的優勢,又能夠吸取國際教育的精髓。究竟有沒有這樣一種理想的學校、一種理想的教育能夠給到我們的孩子呢?讓我們一起聆聽她的回答——
圖 | 俞秀紅女士 IEIC現場分享
*以下內容根據俞秀紅女士在第五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公眾家庭論壇上的發言整理,為方便閱讀,以第 一人稱視角陳述。
今天我們提出了一個全球本土化教育的理念,是基于怎樣的思考呢?在20多年前,當相對比較封閉和傳統的教育張開懷抱擁抱國際教育的時候,好像一股清新的空氣吹進了中國的教育大地,國際化的教育一路高歌猛進的背后,是孩子們的精神家園找不到了。
于是,我們要重新進行自我尋找,我們到底是誰?我們到底在哪里?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純粹的全球化行不通了,在后疫情時代國際局勢大動蕩的背景下,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國際教育模式,需要我們在全球化的同時,重新思考本土化的教育。
圖 | 俞秀紅女士 IEIC分享PPT
我們上海赫賢在這些年的辦學經歷當中,踐行的就是全球本土化的教育理念。通俗地講,就是用全球化的國際前沿教育理念,結合本土的教學內容,在本土化的背景下進行落地。
接下去,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案例,這是我們小學3年級的小朋友在全球本土化的教育理念當中學習的情況。
這是三年級的一個課程:世界是個博物館。在這個課程當中我們采用了PBL的方式展開學習,最基本的學習內容是國家部編教材里面的內容,另外還有我們校本全課程拓展的內容。
整個學習過程中,孩子們會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一步一步層層深入進行探究。
圖 | 俞秀紅女士 IEIC分享PPT
我們的學習先是從繪本導入。這個繪本講的是一只大鳥從日本東京起飛,一路飛過中國的西安、韓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一系列國家和地區,最終回到起點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的閱讀當中孩子們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世界為何在同一緯度上也是如此的不同呢?但老師不會直接給孩子答案,基于這個問題,他們需要自己去進行大量的閱讀和探討,在這個過程中進行研究和探索。
在課堂里,我們把傳統秧田式的課桌椅擺放變成了蘇格拉底討論圈的形式:內圈的孩子發表觀點的時候其他的同伴要表示贊同、反駁或者利用自己課外閱讀的資料進行觀點的補充;外圈的孩子對觀點進行記錄以及進行第二輪的探討。
在這個課堂上,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老師成為了支持者和組織者。
而在課堂學習之后,學生們需要進行大量的雙語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又會發現新的問題:世界六大古文明都在北緯30度線附近,這是為什么呢?同樣的,老師依舊不會告訴孩子答案,全班25個學生分成6個小組,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探究式學習。
除了課堂,博物館、藝術館等也是學生們探究學習的地方,他們可以研究博物館里的展品是怎樣來到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是怎么樣策劃一場展覽的?通過這一個個的問題,孩子們會在網上篩選資料、完成報告——這個過程就能夠培養孩子的表達觀點和寫作的能力。
最 具挑戰的就是最 后的項目成果展示環節,傳統的教育當中每一個單元的考試是通過考試,而在我們的項目學習中,學生通過展臺的形式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給同學、家長和老師,他們要進行脫稿的公開演講,要接受觀眾的詢問以及專家的答辯。
通過這樣一個學習過程,我們會發現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孩子們學習的內容既有中國本土的部編國家課程要求的內容,同時又拓展了大量的世界經典的文本;既有中文的閱讀材料,也有英文的閱讀素材;在藝術課程、人文課程上,他們的內容既有民族的又有跨文化的。
在學習方式上,我們把世界前沿的一些學習方法應用到課堂中,從而能促進孩子核心素養提升,從小培養他們的全球化的視野。
我想,這就是全球本土化教育理念在學校中落地的一種可行性實踐。我們希望孩子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狹小的課堂上,而是能夠發生在廣袤的世界、發生在孩子真實的生活里。
圖 | 俞秀紅女士 IEIC現場分享
在赫賢學校,我們每一天的課堂就是以這樣的形式不斷發生著。最有特色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課,孩子會用項目制的方式來探究唐詩里的四季、去理解古代名士的風骨。
我們希望孩子都能有中國民族文化的強烈自信和認同,然后張開懷抱擁抱全球化的變革,用這樣一種宏大的格局去迎接他們未來精彩的人生。
那么,通過全球本土化的學習,我們給孩子帶來什么?跨文化理解力、獨立思考、合作能力、創新精神,審美能力、扎實的學術能力......我們的孩子能帶著全面而完整的素養走向他們的未來。
我想說,赫賢是一所K12的學校,我們踐行這樣的教育理念之后效果如何?畢業生們的成績單可能就是最 好的回答:
今年我們40位畢業生,通過這些學生的反饋,我們能夠看到,他們在升入世界牛校后,不僅能夠自信地向別人展示中國文化的特色,同時也能更快地融入這種多元的學習中。
這正是我們的教育目標——讓孩子們的學習成為飽含熱情的生活方式,成為豐富深刻的思維、情感的發展經歷,成為發現和探究世界的快樂旅行!
在演講結束后,俞秀紅女士也接受了新民晚報、新聞晨報、文匯報、人民網視頻、網易視頻、優酷視頻、愛奇藝視頻、騰訊視頻、搜狐網、網易網、新浪網、騰訊網、鳳凰網、新華網、中新網、上海熱線教育頻道等多家紙媒、網媒的專訪,分享了她對于國際教育的理解和實踐,介紹了赫賢在課程上的特點和優勢,同時對于留學的價值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干貨滿滿!
在赫賢,我們認為好的國際教育是借鑒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同時又融入了中國本土的文化。簡而言之,我們希望孩子能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既有高度民族認同感,同時又有開放的格局、全球化的視野、批判性的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希望在育人目標的統領下,對國家課程扎扎實實地實施、對校本課程進行豐富多元地拓展,同時借助學?;顒拥恼n程化,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化發展。
在我看來,留學的價值先在于拓寬自己的視野,幫助年輕人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維;其次,是能夠親身浸潤和感受多元的文化;最 后,留學有助于培養年輕一代未來成功的素養,學生可以更好地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維等,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