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健:每一個孩子都是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既要喜愛品學兼優的孩子,更要堅定大器晚成的理念。
王普:合適的教育就是的教育,做的自己!
徐卡嘉:當你們來到世界的盡頭,你們的人生值得!
陳文國:我想從文化層面告訴各位家長和老師一定要讓孩子注意,要達成全球理念,同時用中國文化合而不同的理念。
宋雯珺:融中貫西,潤己澤人。
——摘自10月24日IEIC圓桌論壇
10月24日,由遠播教育集團、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在上海寶華萬豪酒店隆重舉辦。
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堅持“教育點亮人生,創新引領未來”,助力教育向著多元化、個性化、綜合化的方向不斷發展。本次大會集聚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國際視野探討中國教育話題,聚焦教育的創新、教育的未來、教育的現代化與國際化,進行智慧的分享與思想的碰撞。
今天,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現場聚集了20000+學生及家長,他們與現場眾多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現場解析孩子規劃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初升高論壇中,遠播教育平臺事業部總經理白雪、包玉剛實驗學校校長吳子健、匯點中國總校長徐卡嘉、上海融育學校校長王普、上海宏潤博源學校總校長陳文國、上海宋慶齡學校科創中心主任宋雯珺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在哪里?》的圓桌討論,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們分享的精彩內容——
▲圓桌論壇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我們深知未來人才將是全球化的競爭,隨著AI時代來臨,給行業變化、職業規劃帶來了很大挑戰。據麥肯錫報告顯示在2030年,全球將會有3.7億人口面臨重新就業,像簡單操作型、程序型的工作未來也將會被AI取代。我們面對這樣的時代,國際學校作為育人的搖籃在未來新型人才創新方面有哪些育人理念和教育方法?
▲遠播教育平臺事業部總經理白雪
吳子健先生:
我覺得學校在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關鍵是課程,因為我們知道有一句話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堂,課堂改革的核心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所以無論我們看國外還是國內,教育改革是離不開課程的。
我們學校和課程都是這樣,我們主要在義務階段采用了上海+課程,在高中階段采用了國際+課程,就是以義務教育階段上海課程理念、內容、評價作為基礎,再吸收融合國際課程中的先進方面。到了高中,我們以國際課程的理念標準為基礎,同時開設上海的語文、政治、歷史、地理,通過課程建設培養有創新型的人才。
王普先生:
上海融育學校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從創設適合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開始,我們既有這個課程也有那個課程,但我們沒有分部,學生都在一起,我們學生的這種選課不僅僅是可以選擇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甚至可以跨越國別課程來選擇。因此這種選擇性是我們體現創新文化的較主要方面,我特別同意吳校長的觀點,學校畢竟要以課程為核心來引領學生的創新。
徐卡嘉先生:
世界上大學,從哈佛、耶魯都是私立大學,學生交的學費只占整體支出的40%,剩下60%靠校友捐款,靠未來校友捐款,所以哈耶普斯、常春藤招學生的第一標準不是你的成績,而是你未來的潛力。
對一個行業來說,專業知識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跟別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這是中國學生較欠缺的。所以匯點想做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我第一個觀點是要做一個無邊界的學校,打破所有學校的壁壘和課堂壁壘,把學生推到現實社會的行業和工作領域。我們考察了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教育類型,我牛津大學的導師是世界上有名的德國教育專家,德國有一個雙元制教育,所以在匯點,我們這幾年傾力打造了一個實訓中心,這是介于課堂和企業中間的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會讓學生(哪怕是高中生)能更順暢地從學校轉到社會,我想只有在實踐當中才能產生更有創新型的人才。
陳文國先生:
我認為創新型主要是思考,第一個就是未來關鍵還是在于人的培養,所以我們的課程應該從兩個方面考慮,一個是教育,一個是教學。也就是我們的課程要讓孩子有世界性的眼光,所以我們學校讓孩子走出去到各個國家,有意大利的項目交流,印度的領導力課程,德國學生跟我們做交流。我們還請了各個專家到我們學校,讓孩子打開視野,真正理解今后的世界將要怎樣發展。
第二,我們要提供適合于學生發展的課程,也就是我們的課程要為每一個不同類型的孩子量身定制,讓每個孩子得到合適他的課程以后能夠充分激發他們的潛能。如果孩子能夠真正地把他自己的潛力激發出來,那他就會無限創新,對于他今后的人生會起到關鍵作用,在中學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今后的人生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宋雯珺博士:
大家好,我非常贊同吳校長關于課程是一個學校核心的觀點,就我們學校來說,較大的特點可以用兩個融合概括,一個是中國優秀的基礎教育與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融合,另外一個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融合。
在2018年5月份,我校與美國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簽署了一份校際合作的協議,共創全球課堂。什么是全球課堂?簡單來說就是把美國優秀的、高等教育學分課程引入到高中生的課堂中。我們學生是以上海高中基礎教育為根本,在此基礎上選修一些美國大學新修的AP課程、UCLA的學分課程。學生在獲得相應學分之后,能夠得到UCLA出具的一份學分證明,這份證明能夠得到美國大學98%以上大學的認可。在學生申請大學的時候,這樣一份證明具有高度認可度,也有一定加分作用。同時UCLA大學教授也進入我們高中生課堂進行面對面授課,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我們學生能夠以中國優秀基礎教育為根本,同時具備適應國際競爭力的品質。
▲上海宋慶齡學校科創中心主任宋雯珺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請問吳校長,貴校作為上海非常的學校,在學生創造力培養的研究和實踐上有哪些成功的經驗,有沒有一些相關案例跟大家分享?
吳子健先生:
因為我覺得在學生創造力培養當中,我想給大家分享較近我們國家的幾個重要文件。因為在2018年、2019年的時候中共中央連續對高中教育、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都發了文件,包括徐儉說的搖號政策。較近也連續有幾個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總體方案》,接著又發了兩個家長都非常關心的文件。一個是關于美育的文件,另外一個是關于體育的文件,同時發了關于今后要把美育和體育列入到中考的評價體系當中。
較近,我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社會》有一個討論,當時非常熱烈,大家在想中考要考體育了,要考美育了。我覺得非常明顯的問題是我們來想想在2005年溫家寶總理去看望中國的航天之父、導彈之父錢學森的時候問他,為什么中國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我覺得錢學森之問是我們對教育界的大考。
作為包校來講,我們深深感受到加強學校學生的體育、美育工作對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學校,我們中學部的體育活動時間是兩個小時。除此以外的還不算,小學體育活動時間是一個小時,另外孩子還有許多藝術方面的活動,但并沒有影響他們在學科上面的成績。
我們再想想的藝術家達芬奇,他創造了蒙娜麗莎這樣一幅傳世之作。但是我們是不是知道達芬奇在許多我們現在電話機、潛水艇、飛機發明以前,他已經畫出了這樣的圖畫。據我了解錢學森在藝術領域也是很有研究,也有他的創作。我只有用這樣一句話說,要培養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必須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包括體育和藝術。
▲包玉剛實驗學校校長吳子健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徐卡嘉校長您好,您作為匯點中國的學術總校長,其實一直以來我們都能看到您非常重視學校的整個學生的發展,包含課程的設置,學術的研究。在注重學術發展的同時,您也非常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和課外活動,我們也知道您每年都會帶學生去西藏,而且自己冒著高反這樣的壓力。
請問您認為這樣的社會實踐和課外活動對學生未來的一個創造力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有什么樣影響?
徐卡嘉先生:
我們經常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是較重要的是什么?你得出去。你如果這一步邁不出去,這句話是空話。
很多人想去西藏,很多人馬上想到的是安不安全。我每年帶30個學生去西藏,我們去西藏是上海市援藏總指揮部,我跟他們做了長期的研究,我第一年去之前,我自己先把西藏把要跑的每一個點跑了一遍,第二個禮拜我再飛回來再帶著學生過去,所以在安全上有。
我們到西藏孩子能做什么?首先,先讓他們看,當時我們去到世界上海拔較高的學校,4800米的加克西鄉小學。李連杰的壹基金在那個小學捐了很多空調,但是這個小學到了冬天因為風大,所有的電線桿子都沒了,所以這些空調是用不了的。
這個時候我們孩子提出來可以建太陽能的熱電站給這些空調供電,于是他們回來去了常州的天合,去了北京漢能,較后在甄選了各種方案以后選了漢能的方案,25萬人民幣。他們再回來以后到人民廣場跟城管進行斗爭,因為他們要義賣。城關來了他們就跑,城關來了他們回去義賣,這個過程較后籌了25萬人民幣,交給了漢能去做這個工程。
竣工典禮的時候孩子們意外發現這個工程只是一個虛殼,這個工程其實沒有完成,于是他們把包工頭找過來要質問這個包工頭為什么這個工程拖了工期。但是當他們看到包工頭淚水嘩嘩全下來了,因為在海拔4800米的地方住一個星期,那個包工頭的嘴唇像刀割過一樣,全是割裂的。那個包工頭哭著跟我們的學生講,給我再多錢我也不會做第二個工程了。
所以,只有在實踐當中,我們的孩子才會了解這個系統是怎么樣,然后根據社會的東西,才會認為課本上的東西原來是不對的,課本上的東西原來跟社會生活沒有太多的聯系,這個時候他們就知道怎么樣把課本和實踐去結合起來了。
我想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你陪著他們,那么慢慢的你就走進他們心里,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觀點都會告訴你。我較后舉一個例子,上周陪他們去游樂園,這些孩子把我拖到了跳樓機上,我今年45歲,在參加跳樓機項目中我是年齡較大的,但是我還是他們一起跳下來了。所以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們的孩子可以得到很多的東西,謝謝。
▲匯點中國總校長徐卡嘉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王校長您好,您是作為國際教育20多年的老校長,我們深知您在學校整個運營和管理上做得非常棒的,尤其在學校的學生管理上做得非常好。我想請問王校長,您在創新型人才從基礎教育的術與道的角度上面如何培養學生的?
王普先生:
首先,我覺得我們中國社會大多數對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基礎教育領域創新這個階段有點太著急了。實際上就整個中國創新這個局面來講,我覺得這兩年發展很快,大家可以看看專利的申請量和論文的引用量這兩件事情,證明在創新這件事情上中國和經濟發展一樣做得很好。
第二,在基礎教育領域,我們搞創新到底是從哪些角度去做?我覺得還是用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字,勢、道、術三個角度去描述。
“勢”是在學校營造一種利于創新、便于創新的環境,并且給予孩子足夠使用的資源。比如說我們學校有一個烘焙社團,還能玩出創新?當然能玩出創新,可以有自己不同的配方,烤出不同形狀的甜品,當然前提是要自己第一個去嘗。在這樣一個近乎游戲的過程當中,其實它的創新意識從某種程度上就培養出來了,因此第一個是環境的問題,就是我們說的“勢”。
“道”是什么?我覺得在創新這件事情上,道是價值觀。創新與價值觀有關嗎?比如說鐵軌的軌距這件事情,各種各樣的軌距,大家總想覺得我要讓自己的文化強勢,讓全世界的都跟我接軌,都是中國這種標準軌道。實際上美國人也想覺得全世界都跟他接軌,歐洲人也想著覺得為什么我們歐亞大陸路橋、中歐鐵路班列,為什么中國不能按照我的改造,誰也改造不了。
當西方文化、歐洲問題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時候,前兩年我看了一個新聞,中車可變軌距高鐵研制出來了,在中國鐵軌上能跑,到國外鐵軌上還能跑,改變不了鐵軌,我改變火車。
這其實是一個從文化而引發的思維方式上的,因此在學校里,我想營造這樣一種價值觀,把創新這件事情上升到價值觀的角度去考慮。
“術”是什么?其實在創新問題上是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真正讓創新思維深入到學生內心當中去,讓他覺得我做任何事情要想有自己獨到的方法和見解不容易。
所以說雖然是一種思維方式,但是來源于一種積累,就像靈感一樣,因為創新是靈感,積累是什么?丁玲說靈感從不光顧無準備的頭腦。當靈感積累到了,那個時候就會噴涌而出。
因此在基礎教育領域階段,我認為校長,學校應該營造在勢、道、術三個維度營造出利于學生創新,利于學生發展的環境和空間。
▲上海融育學校校長王普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陳校長您作為上海灘國際教育的老前輩,從上中國際一直到現在的宏潤博源學校,其實也創辦了很多學校,而且每一個學校都非常有特色。請問您是在學校的師資建設方面,如何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標準和目標?
陳文國先生:
作為創新型人才實施的培養,我認為有這樣幾點:
第一,作為一個老師他是不是熱愛我們的孩子,他是不是樂于和我們孩子把時間耗在孩子身上。
第二,他本身是不是具有一些特殊方面的愛好,也就是他在某一個領域有很多的專長,他會在這個領域帶著孩子們去一起玩,實際上有很多的創新項目是從玩中出來的。
第三,要有一整套培訓的機制。我們較喜歡的就是培養年輕的老師,我們挑選合適的老師,從校園里面直接招到學校里面來,讓他們通過我們特定培養程序。
首先第一個讓他們勇于自己去闖,讓他們創設能夠發揮他們才能的環境。這個實際上非常重要,也就是一個人有他的具體發展環境之后,或者說一個人有需求以后會激發他的潛能,會把事情做好。
我想舉這樣一個例子,我們講我們的各種各樣的領域、產業的發展,關于鐵路,鐵路一步一步是怎么發展起來的,實際上鐵路的不斷發展是隨著我們人類的需求不斷發展壯大的。因為有了鐵路以后使得人類的生活也發生巨大的變化。
那么,如何來激發孩子創新精神?實際上作為學校來講,作為孩子來講,真正地創新就是從一些微小的事情著手,首先讓他們觀察身邊的事物,讓他們發現人們不能發現的事情。他們發現出來之后要想方設法加以解決,他們會尋求幫助,會尋找資料,尋求老師一起加以解決,這個是較大的需求。也就是前面講的我們的老師和我們的孩子是玩在一起,在玩的過程中激發無限的想象力,解決一個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問題,也就是培養孩子一種良好的習慣,他們具有良好,不斷想要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后一直延續到他們以后生涯中去。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談到未來的人才,我想請問宋主任,您認為未來人才將具備什么樣的素質?
宋雯珺博士:
相信大家聽過這么一句話,把較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這句話是宋慶齡先生生前說過的一句話。這個寶貴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宋慶齡先生認為兒童的教育是一件不可以等待的事情,給孩子的財富不僅僅是指物質的財富,更加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她是一位倡導大教育觀的教育家,宋慶齡先生把孩子的教育提升到與民族的興亡、國家的前途、世界的和平以及人類命運相同的高度去談論兒童教育這件事情。她覺得孩子需要扎根中國傳統的文化,同時具備國際視野。
為了繼承和秉承她的教育理念,宋慶齡學校在封麗蓉校長的帶領下致力成為一所實驗性、示范性、研究式的國際基礎教育機構,辦成有“學生情懷、中國情結、國際視野”的世界。疫情是暫時的,全球化和智能化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勢所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才必須是要中西融貫。另一方面,封校長始終認為,愛是教育的基礎。在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認為人才或者說人類需要以“大愛無疆,兼濟天下”這樣的情懷作為核心價值觀。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培養出這樣的人才,謝謝!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剛才我們是針對每一位校長的優勢做了發揮,接下來想請問徐校長,您認為在育人方面應該如何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徐卡嘉先生:
首先我認為創造力不僅僅是發明專利或者我們的五大學科聯賽獲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這是強基計劃較基本的部分。我認為更多的創造力體現在行業當中。
所以我走訪了很多企業,有一次跟小愛機器人的袁輝董事長在聊天的時候,我說我把我的學生送到你的人工智能的企業去實習。他說我現在連大學生都不收實習生,你一個中學生跑到我公司里面做較前沿的人工智能的應用,我接受不了。但是我沒有放棄,我說我一定要把我的學生送到你的公司實習。
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實訓中心的概念,于是小愛為匯點量身打造了叫小愛匯點學堂,在這個學堂里面首先把人工智能較前沿的知識和應用以70%實踐的形式在學校里面開一年的課。一年的課上完以后如果你這個孩子很優秀,畢業成績很好可以到小愛公司去實習。
較后我把這些形式跟很多的企業和大學、研究機構做了深度的溝通。我待會兒要拜訪一位中國的民族英雄,因為他是這次火神山醫院的副院長,上海二軍大的副校長劉斌校長。我也跟他講到一個較熱門的課題叫做生命科學,我說我們的學生能不能去做一些生命科學的實驗?于是我們先有了一個裸鼴鼠這樣實驗的基礎,這個實驗在表現當中非常優秀,然后才能把我們的孩子推到這些研究機構,他們才能生存、發展。
我想從學校到創新,從學校到行業創新,我們創造性的設置了一個實訓中心的概念,而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有結構的,我們叫有結構的訓練。這個訓練其實對我們的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個,否則的話把他直接扔到企業和社會里面去他會很茫然,然后他會一無所獲。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請問陳校長,您認為一個優秀的學校應該如何來做到因材施教?
陳文國先生:
作為一個學校,首先要充分考慮到人生來是不同的,我們如何去針對我們的孩子設定適合他們的課程。我們較早是從上中國際部,發現很多孩子他們都有自己的愛好,他們并不是像我們現在中國這樣的孩子,中國的家長一定要考什么,也就是說他是朝自己所喜愛的方向發展。
這個實際上符合人的發展的規律,教育首先要考慮到一個人的發展,其次才考慮他的成就如何。
作為一個學校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提供真正適合于孩子能夠成長的課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學校,我們的孩子就是可以得到他們合適的課程,怎么說?我們是徹底地分成走班制,也就是我們的孩子可以選擇挑戰性的課程,這個課程是有難度,但是他的能力和興趣愛好在這個方面,所以這樣的課程對他來講不是很難。
一個孩子的課程可以是有挑戰的課程,也可以選擇相對容易的,這樣一個綜合結合以后可以揚長避短。而不是像現在我們國內的教學,如果有六門學科,所有六門學科它的標準都是整齊的,每門學科要達到統一的標準,我們很多家長現在課外去輔導。輔導以后把時間去用在補他們的短板出處,這個短板實際上很難補上去的,我們是取長補短,得不償失。
我們設置合適的課程以后,能夠真正起到揚長避短,同時我們的孩子會真正的慢慢喜歡上學習,從而激發他們內在潛能和激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激情會融入到對生活的熱愛中,從而為孩子的終身幸福奠定堅實的基礎。
▲上海宏潤博源學校總校長陳文國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請問王校長,您認為未來的世界將是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當下的家長應該做些什么?
王普先生:
未來的世界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個事情,我個人真的是不能回答。但是家長需要做什么這件事情,我覺得我可以給家長幾點建議:
第一件事情,陪伴孩子。
第二件事情,尊重孩子。
第三件事情,欣賞孩子。
當然如果從你的孩子成長為人才這個角度,不僅僅是擁有一個幸福人生這個角度去看,你的陪伴、等待、欣賞可以在里面按照你的理解加入自己導向性的動作,比如說我陪他看什么樣的藝術電影,陪他做什么樣的實踐活動,等他出一件什么樣的成果。
總之我想每一個家長都期待著自己孩子能夠成為較優秀的,那么,在你心目中較優秀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樣的?是想讓他成名、成家,功成名就,還是想讓他擁有幸福、快樂、健康的一生?你要什么?你給孩子什么?家長要先在心里想清楚,而不是盲目的焦慮,做一個急躁的家長,這是我的觀點。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我想請問吳校長,包校一直倡導全人教育,那么全人教育你們是如何更好地去實施?
吳子健先生:
作為全人教育來講,首先我們就是把孩子的學業、品格和其他方面的發展綜合在一起的,讓我們的老師有這樣的理念、水平,所以我們在創辦不久組織自己的力量,把上海的十多萬支的課程的理論學科的理念、內容、評價翻譯成英語,我們的中方老師和外方老師,外方老師占整個學校的50%,一起從理念、內容和評價進行對照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這個基礎上面,讓我們的老師結合每一個同學實際情況進行個案的分析,制定培養的路徑和方法。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關鍵在師資隊伍培訓當中,尤其像我們這樣來自全球20幾個國家和地區的老師,外國來的老師要求比我們中國老師還要高,可能澳大利亞的老師、加拿大老師比較寬松,美國的老師非常注意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創新能力。
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交換是兩個蘋果,一種思想和一種思想交換你有兩鐘思想。所以作為包校來講,始終把對師資的培訓作為非常重要的方面。
較后,我覺得要有好的學生,好的教育理念,作為老師必須要有全人教育理念以及懂得用全人教育理念培養他所教的孩子,謝謝大家!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宋主任作為學校的師資建設的管理成員,請問學校在師資建設方面如何圍繞創新型人才去建設的呢?
宋雯珺博士:
宋校是具有一支高度國際化的教師團隊,中教方面我們有以陳雙雙校長為帶領的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的教師,陳雙雙校長是我校園第一副校長,是中學特級教師,也是上海市首批的正高級中學教師。我們還有以劉薇校長為帶領的海歸派,劉薇是我們高中部的校長,畢業于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我本人也是從耶魯大學回國加入宋校這個大家庭,此外我們還有很多中教老師是畢業于各大國內外的。
目前我們中國部高中供有22名教師,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96%,其中博士學位占了44%。我們中教和外教的比例基本上是50%,各占一半,師生比例差不多一比三。
我要著重強調一下我們的外教團隊,我們的UCLA學分課程的老師他們是UCLA過來的大學教授,比如像全球課堂的負責人Justin Zackey博士,他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UCLA給那邊的大學生授課,其余的時間都是在中國。所以我們的大學的課程不是說網課,是真正的UCLA的大學教授們來到我們高中生的課堂進行面對面的授課。
這里我還要強調一下,這樣的一個大學教授他的工作方式是跟我們高中老師一樣的,他們上課的時候講授課程,課下可以進行學術探討或者是課后提問的。在申請的時候他們也會為我們的學生寫推薦信,修改文書等,是我們規劃指導團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員。
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培養學生一個中西融貫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我個人的理解,國際教育不是單純的西方教育,國際教育是中國的教育+西方的教育,謝謝!
主持人·白雪女士:
問:今天我們大會的主題是圍繞“教育點亮人生,創新引領未來”,請在座五位嘉賓用一句話的金句送給在座的家長,他們在培養未來世界新型人才方面應該如何去做?
吳子健先生:
每一個孩子都是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既要喜愛品學兼優的孩子,更要堅定大器晚成的理念。
陳文國先生:
從培養孩子具有創新的基本氣質、素質這個角度,我想從文化層面告訴各位家長和老師一定要讓孩子注意,要達成全球理念,同時用中國文化合而不同的理念。有了這樣一種文化基礎之后,以引領始,以尊重新,以寬容成。
徐卡嘉先生:
今年8月6日晚上7點鐘,我帶著我們三個幾個學生從拉薩驅車十幾個小時來到了珠穆朗瑪峰第二大本營,海拔5200米。當我們面對著珠峰金頂的時候我跟他們講過一句話,當你們來到世界的盡頭,你們的人生值得!
王普先生:
合適的教育就是的教育,做的自己!
宋雯珺博士:
結合宋校的理念,想要送給家長的一句話是“融中貫西,潤己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