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遠播教育舉辦的2020IEIC國際教育創新在線峰會•上海站,今天12點在線上拉開帷幕!
本次峰會的直播間匯集了包括:包校吳子健、平和萬瑋、協和盧慧文、教育專家陳默、心理學博士張怡筠、復旦女神沈奕斐等諸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咖。
他們以“點燃孩子未來”的峰會主題展開直播講座,針對目前學生家長較為關心的國際教育規劃、家庭教育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分享,為直播間的觀眾們帶來了一場教育知識的盛宴。
在峰會中,遠播國際學習中心學術校長姚瑩在直播間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如何與國際學校學生英語能力同步》的演講,數千名學生家長在直播間積極互動,在彈幕中表示收獲頗豐。下面艾老師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她分享的精彩內容:
▲姚瑩老師的直播間實況截圖
演講嘉賓
姚瑩
遠播國際學習中心學術校長
南加州大學博士在讀;
同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新東方共10余年教育行業經歷;
曾為菲律賓總統、愛爾蘭教育部長、芬蘭瓦市市長、UCB/UCL/UIUC等校長訪問陪同翻譯;
IDEA-北外全國英語辯論賽較佳辯手,CCTV全國英語演講比賽較佳語音獎;
歷任數屆外研社全國英語辯論賽評委;國際辯論協會IDEA認證培訓師。
演講內容
今天,姚瑩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3點,相信這也是很多學生家長所關心的話題——
第一、小孩子學英語越早越好嗎?會有哪些誤區?
第二、小學階段的自然拼讀怎么學?分級閱讀怎么選?英語寫作要求如何對標?
第三、高年級的英語如何突破?國際標準是怎樣的?
那么關于這些話題,我們來看看姚瑩的詳細解答~
▲姚瑩女士演講主題《如何與國際學校學生英語能力同步》
01 3歲-2年級,聽口先行
中國對于外語普及教育做得非常不錯,所以很多家長認為學習英語有兩個要素,第一是開始的要早,第二是磨耳朵很重要。
在這個過程當中,存在什么樣的誤區呢?首先,學語言為什么要越早越好?第二,磨耳朵就是大量給孩子放音頻收聽嗎?
來看兩張圖:
▲ 左圖:大腦神經元的發育圖
右圖:兒童大腦發育各個年齡的生長曲線
左圖是一張大腦神經元的發育圖,在6歲的時候,兒童的大腦皮質層的連接和他的神經元的發展速度非???。右邊這張圖是兒童大腦發育各個年齡的生長曲線,各個能力在6歲就會有些變化,比如說語言能力在6歲就下降了,所以有的理論提出第二語言習得的關鍵區。
論證說:語言的習得和年齡成直接相關關系。
當然,對此學術界的研究是有一些爭論,心理語言學和認知學都沒有達成共識,也有建議用敏感期來代替關鍵期的說法。
所以我們普遍認為,如果是以達到母語水平為目標,而不是以四六級考試為目標,那么還是存在這樣一關鍵期的。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理解的關鍵點是什么?語言的本質是因素。
以R的發音來舉例,R的發音在中文里面,比如說吃肉,在英語里面比如說road(道路),在法語、西班牙語里便更不同??偟膩碚f,語言的本質就是因素。所以要習得一門語言,首先應該學會識別因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聽音。學鋼琴的同學或者家長知道,我們每彈一個音階,音調的高低都能去進行判別,這個也是識別的一種聽音能力,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孩子比較大的差別就是發音。
像完形填空這一類的考題,體制內的孩子可以全部做對,但是發音這塊有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好。所以綜上所述,家長還是盡早給孩子營造“因素”的環境,當他可以辨別出不同因素的時候,他就已經具備了聽力的基礎。當然家長也可以創造環境,平衡中文和英文的高質量地輸入,以免出現單一語言強勢的形象。
第二個問題就是很早就開始給孩子磨耳朵了,效果怎么樣呢?舉兩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
第一個案例,有的家庭從孩子出生以后就給他們聽英語兒歌、看英語動畫片,三四歲的時候外教課也報了,但是感覺孩子還是沒有內化這一門語言,掌握不好。第二個案例父母每天上班,平常婆婆在家帶孩子,但是每晚母親能夠做到的是陪她的孩子精讀1~2本繪本,再把繪本故事的音頻給孩子在睡前播放。
你認為哪一種形式孩子的英語能力會掌握地更好?其實第2種形式養成的語言質量更好。這個形式配合了孩子的認知,前面說到我們的大腦發育圖里說,語言是配合認知相互發展的。
第一個案例的問題是什么呢?比如說兒歌,如果你未經理解,孩子聽到的是因素,它能夠辨別這些因素和因素之間的區別,類似我們聽西班牙語歌或者印度語歌,我們可能聽出來很多小舌音,聽出來很多奇怪的發音規律,但是因為沒有情境的理解,它更多的就變成了一種背景和白噪音。所以雖然量大,但是收獲甚微,而且這種情況對孩子的專注度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孩子雖然可能會蹦出一些碎片化的單詞,但卻沒有什么語言質量可言。所以這種磨耳朵是不可取的。
而第二種做法,孩子做的是可理解性的輸入,而且睡前孩子的其它感官都關閉了,聽覺更加敏銳,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有效信息。因為他看不著、摸不著,也不會想其它東西,所以這個時候他的專注度是非常高的。
02 1-6年級,輸入到輸出
1.自然拼讀到底怎么學?
大家都知道小學階段閱讀是很重要的。那么,這兩年很熱門的自然拼讀,到底怎么學?什么時候開始學?同樣熱門的分級閱讀又該怎么選呢?
毋庸置疑,自然拼讀和聽力掛鉤。前面說3~6歲是聽口先行,當聽力詞匯達到一定的水平,小朋友就會有比較好的發音,這個時候開始循序漸進地自然拼讀,就會比較有成效。
很多小朋友報了班,學了一個暑假的自然拼讀,但家長發現沒有什么用,學了就忘,不會拼的還是不會拼,不愛讀的還是不愛讀,這主要是“聽口先行”沒有做好。
因為在聽力不成熟的時候去訓練自然拼讀,會一味地追求自然拼讀的正確率、認識率,如果孩子不認識家長就會很著急,而這些都會扼殺了孩子的閱讀興趣。但如果聽口先行做得很好,孩子在聽的時候會發現單詞的規律,可以通過書寫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才是事半功倍的。
2.分級閱讀怎么選?
分級讀物的選擇,就像口紅色系一樣難選。因為這些讀物分得非常詳細,功能又是一致的。
上面這張圖做了分類,把分級閱讀分成英國類和美國類。
較左一列“類型”,分為 F和NF兩種。F是fiction的縮寫,指虛構類,比如小說、故事、寓言、童話、詩歌。NF指非虛構類,比如科學類、人文社科類、歷史類等等。
在“有無自然拼讀專項閱讀”中,如果這套書籍含有自然拼讀,就是“Y”,如果沒有,就是“N”。
在英國類里,牛津樹系列有非常多級別,俗稱英國版成長的煩惱,里面有自然拼讀,非常受中國大眾所喜愛。有些國際學校在進行幼升小面試時,會采用牛津樹的故事內容進行考察。紅火箭和海尼曼都是同一個人主編,這兩套教材圖片非常有趣,紅火箭配了有音頻可以唱歌的教材,海尼曼出版時間相對較早,其內容可能會比較枯燥,但是對于語言學習非常有效果。尤斯伯恩圖書館分為4冊,每冊都是一個盒子,這是國際學校一年級左右會看的書目,體制內的孩子可能要到三年級左右才適合看。
在美國類里,Raz-kids是一個閱讀系統,非常全面,這個系統是有賬號的,很多國際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給孩子開設賬號。孩子有了這個賬號后,可以登錄閱讀,拿小星星積分,通過答題可以知道是否真的理解。Landen系列也是非常好的一套書,里面都是以小故事為主,也會涉及一些科學類。I can read是繪本的啟蒙讀物,年齡太小的孩子可能不太能理解文字,因為它句子比較長,更多的是以讀故事的流動性為主,語言方面不如海尼曼、牛津樹入門那么淺。但I can read全是虛構類,非常吸引小朋友。國家地理少兒版是一套純非虛構類讀物,當小孩到5歲左右,他會對周遭的世界產生強烈的興趣,從對于小動物、超人、公主等的迷戀,慢慢轉移到對自然的探索中,這套書能很好地滿足孩子的求知欲,不過就語言能力方面,這套書偏難。
3.小學英語寫作的要求怎么對標?
小學的中高年齡段比較注重輸出,從輸入到輸出就是英語工具的一個轉變,語言就從技能轉變成載體,它承載著我們對人文、社科、歷史、文學、科學等的理解。
目前,體制內的寫作要求總體偏低。體制內外寫作要求對比:
總體看來,體制內對寫作的要求基本上以記敘文為主,體制外對各種題材都比較注重,比如說文章結構、批判性思維等等。
如果計劃讓孩子到國外接受本科甚至高中教育,想跟英美同齡段的孩子或國際學校的孩子保持相同的語言水平,那么建議參照體制外的標準。
很多國際學校對小朋友的寫作字數沒有要求,這是因為小孩子特別小的時候,寫作就像說話,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如果給他限制了字數,可能會抑制他的表達。
03 高年級5-10年級,詞匯語法及長難句
1.國際標準-小托福數據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就詞匯量而言,國內中考要求2000字左右,但國際學校的小升初已經要求3000字了;國際學校初升高要求4500字,而國內高考的要求是3500字;像滬上有的學校,比如包玉剛學校的小托福要求已經是5500字。
可見,總體而言,國際體系的英語要求比國內體系要提前三年甚至更多,所以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提前把學術基礎打好的原因。
2.國際標準- 托福數據分析
上圖數據取材于準高一考生的托福實考分數。表格中53.7%這個數據,意思是一半的學生考到了80-90分,而托福滿分是120分。可以推測,在這個區間的很多同學的閱讀、詞匯、語法、長難句等還是存在不足,那么這些孩子較應該攻克的是語法能力、長難句這一塊。
目前,我國英語四六級成績在國際上還沒有完全被接受,所以很多孩子早早地考了托福、雅思。那么,托福80分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你基本上可以申請美國前100的學校了。
當孩子從80分刷到100分甚至110分的時候,口語可能會成為拖后腿的板塊,這也是為什么要在初高階段把詞匯、語法作為優先項去做。一開始你可能感覺很糟糕,但是只要堅持熬過了這個階段,到后面你會有加速的提升,因為詞匯、語法和長難句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等到了后面出國讀書了,在真正的語言環境下,口語自然能夠得到練習和快速提升。
3.初高階段語言難點分析
從語言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從一個剛開始學語言的人,逐漸成為一個中階段的語言學習者,再一直到高階學習者,在這個過程中,你對于“聽說讀寫”這4個方面的感知是不一樣的。
上述提到為什么初高階段要把重心放在語法和詞匯的訓練,因為當你還是一個total beginner的時候,你對詞匯和語法的感覺是它很難,但當你成為了一個intermediatelevel learner的時候,你會發現沒有那么難了。
但有兩個項目是一直都挺難的,就是speaking-fluency(口語流利度)和speaking-accuracy(口語準確性)。所以,在這個階段先把我們認為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的板塊進行提升,后期再做口語的補充。
4.國際標準匯總及課程設計
如上圖,從 GK到G12是語言能力有的放矢、逐步搭建上升的過程。所以,不管孩子處于什么年齡階段,不管他讀哪個年級,都有相對應的國際標準做參考。
就教學而言,體制內的英語教學比較偏死記硬背,就像孩子們學習語文時常常背誦、記答題套路一樣。而國際學校里的英語教學更多的是以批判性思維、大篇幅的閱讀、全英文的討論、大量的寫作為主,不管是什么題材,不管是虛構類還是非虛構類。
所以,兩種模式下,孩子們學的東西不一樣,老師教的方法不一樣,那么其結果勢必不同。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聆聽!
錯過了本次教育展的家長們也不用擔心,有規劃需求的學生家長現在可以報名遠播教育3月28-29日舉辦的IEIC國際教育創新在線峰會•上海站。
另外,其他城市的家長也可以關注遠播接下來即將在9個城市舉辦的在線峰會:
每場在線峰會,遠播都將邀請國際學校和重磅嘉賓大咖,讓我們相約線上,足不出戶一站式解決規劃難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