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數學作為一門偉大的學科,促進著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也成為了每一個受教育者必要的知識儲備。
但,究竟什么是數學?在學科核心素養提出和新課程標準頒布的今天,這仍然是我們需要厘清的問題。作為融合部的數學老師,我們希望讓學生感受到的數學是什么樣的?
新課程標準中對數學提出較以往更明確的要求,這并不意味著在上一代的學習模式下加碼,而是要變革學習方式,在課堂外探索多元學習范式,更好地感受到數學這一偉大學科的魅力。
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進一步加強數學學科認知與學校教育理念的一致性,著眼于“融合”。在一所“融合”的學校,數學不僅僅存在于課堂與習題之中,還存在于藝術、游戲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不只是計算與公式,更是探索、興趣與應用。
什么是數學?本周融合部的數學文化周,將呈現出我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
一、數學與藝術
本周三,3月14日,是國際數學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而設立的。祖沖之首 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對數學研究有著極大的貢獻。本次數學文化周,蒙斯坦融合部的孩子們通過繪制與圓周率π相關的海報,致敬這位杰出的數學家,同時了解并分享π的知識。
“我們在討論海報設計的時候,借助了數字和自然界的神秘聯系,也考慮到π的無限性。因此,最 后呈現出類似時空隧道的π的數字漩渦,強調數字的奇妙規律和神秘感。”藝術老師胡宇昊說。
二、數學與歷史
“這個好好看啊,我回家還要看!老師還有其他推薦嗎?”
“老師,你暫停一下,我先思考這個題目。”
二年級的孩子們在“數學與生活”這堂課上觀看了《數學荒島歷險記》。“在這個動畫片中,有一道題——小明家離學校有500米,他一分鐘能走50米,還有8分鐘就上課了,小明會遲到幾分鐘。他們思考了好久,雖然這道題是三年級的題,但是后來的講解他們全都記住了。”數學老師邵斯琦老師說。
“我們看的紀錄片是《終 極密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蟬,片中把蟬和質數結合起來了。有一種蟬13年才出現一次,因為13是質數,它這么做是為了防止與它的天敵相遇,還有的蟬七年出現一次,7也是質數,所以它們很多年后才能相遇一次。”七年級的孩子們分享道。
《終 極密碼》,共3集,分別從“數字、形狀、預測”三個方向來探尋隱藏在宗教、建筑、藝術、生物等大自然和人類生活中的數學奧秘。
全年級學生或利用休息時間、或在“數學和生活”課上收看紀錄片。正如孩子們所言,當我們借助數學的眼睛,或許會了解到更多關于這個世界的真相。
三、數學和體育
我們采用挑戰多項關卡的方式,讓孩子在游戲化的活動中不僅時習了方向、位置、加減運算等數學知識,同時又在跑、踩、轉、拼圖等豐富的活動中讓孩子的全身心得以充分參與。
游戲以接力的形式進行,分為四關:
1、闖關往返跑
在起點設置不同類型數學游戲,限 時三分鐘往返跑,每往返一次做一次任務,每次任務積一分,得分不上限,高年級跑道距離30米,低年級跑道距離20米,時間限定三分鐘,多完成多得分。
2、點陣拼圖
把老師給的紙上的圖形,在場地上復制出來,高年級、低年級的難度由圖形由難度區分,兩個半場同時進行,限定時間一分半,多完成多得分。
3、數列捕捉
老師給出數字數列,選手得出數列結果以后加一分,拿5個套圈去套對應結果,套對結果后再得一分,時間限制一分半,多完成多得分。
4、算數踩數字
低年級給出兩個數字以及一個符號算出結果,高年級給出兩個數字不給符號,需要算出這兩個數字能得出的兩個結果。計算完成后,選手大聲報出,正確后去踩結果對應的數字,每踩一個報一下,多完成多得分。
“數學周玩得開心嗎?”
“開心呀,你看我光這一項就拿了九分!”
“這和平時上課有什么不一樣呢?”
“數學課上我們也會玩一些有意思的游戲。但這樣更自由!”
我們始終致力于引導和激勵每一個融合部的孩子都堅信“數學好玩”,都堅信每一天都能“發現數學的好玩、好好地玩數學、玩好好玩的數學,讓數學學習成為很幸福的事兒”。
融合部的數學文化周暫告一段落,但關于“什么是數學”,答案未完待續,探索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