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跨學科學習,以項目式學習推動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3 月 29日至30 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基礎教育參考》編輯部指導,中國教育信息化創客教育研究中心、芬蘭LUMA 國際StarT 中心主辦的“第三屆 STEM 教育&創客教育學術論壇暨項目式學習·項目設計與教學研討會”在廈門英才學校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老師約200余人參與了本次會議。在本次研討會上,深圳市龍華區萬科雙語學校“萬小雙銀行建設項目”被評選為2019年度第一季度較佳PBL項目,榮獲一等獎。學校發展中心鄭世英主任在會上做了項目介紹,PBL項目組長丁玉瓊老師、王光輝老師以及人工智能教師吳萍參會。
本次會議通過研討和觀摩新形勢下以項目學習推進跨學科課程的實踐,交流探討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項目式學習課程設計的步驟、原則和方法,推動建立廣泛的項目式學習共同體。
中國教育信息化創客教育研究中心秘書長孫曉奎在會上致辭,對21世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STEM 教育&創客教育的發展路徑作了解讀。他從行業發展、未來教育的趨勢、項目引導的共同體三方面談起,對21世紀學習框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聯合國教育局2030行動框架等進行了詳細的講解,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未來教育的趨勢將是項目式學習、個性化學習、混合式學習、真實情境的學習。
孫曉奎秘書長
《基礎教育參考》主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王文麗博士在會上做了主旨報告,詳細闡述了國際StarT項目學習共同體成立的意義和價值。她指出:在變化莫測的時代,要想生存,必需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成立學習共同體是為了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在解決問題當中,提規劃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學生知道“我能行”。學習共同體的目標和核心價值觀是兒童至上,立德樹人——認知和人格培養同時進行,其原則和特征是互相尊重、信息共享,共同成長。在學習過程中要關注思維模式的培養,讓思考成為習慣,注重啟發式、開放式提問,讓學生對學習本身感興趣。
王文麗博士
北京教育學院胡佳怡博士以“項目式學習,你準備好了嗎?”為題,詳細解讀了以項目引路,以PBL推進STEM課程設計與教學的步驟、原則及方法。胡博士指出: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教與學的模式,關注的是學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要求學生從事基于現實世界的探究活動。項目式學習的基本要素是內容、活動、情境、結果。其重要的特點是從問題到產品。實現的四個領域包括:獲得知識和應用、交流、協作、獨立學習。她認為,學習的重要要素是情境,學習是在情境中創造新意義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與改造。”課程改革中較重要的是·課程的系統性、情境性與適切性。其中適切性指的是核心素養與全球勝任力(4c)。在改革中要借鑒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關注課程目標、學科整合、核心素養、多元評價。
胡佳怡博士
會上,萬科雙語學校的老師們觀摩了張家港市萬紅小學的課《泥藝工作室》、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課《創意吸塵器》、廈門英才學校的課《橋》。來自北京、江蘇、福建、廣東、陜西等地十余所學校的老師對優秀PBL項目及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課程整合進行了經驗分享,讓老師們受益良多。
30日下午,萬科雙語學校鄭世英主任在會上作了PBL項目式學習——《萬小雙銀行建設》的分享。她用精美的照片和視頻資料詳細介紹了該項目的設計背景、實施過程及取得的成果,闡述了萬科雙語學校課程設計的前瞻性,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全方位的實施平臺和。PBL是學校重要課程的組成部分,讓學生站在課程中央是楊帆校長課程頂層設計的出發點,丁玉瓊博士擬定具體實施方案、實施課程培訓,全校教師參與,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學生在課程開展中言無畏懼地嘗試著、充滿幻想地期待著,身心舒展地成長著。學校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切入點,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加強項目式學習,STEM 學科課程再造,積極打造面向未來的學校。北京景山學校特級教師周群對本項目進行了重點點評,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周老師向老師們推薦《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這本書,正好與萬科雙語學校楊帆校長推薦閱讀的書籍相同,周老師的教育理念與萬雙理念不謀而合。
本次研討會的召開,對于建立項目學習共同體,推進教育創新,提升教學水平,培養21世紀優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萬科雙語學校老師積極參與學習,轉變教育觀念,吸取教改精華,爭做創新教育實踐的開拓者與實踐者,為踐行萬雙教育理念不斷進取,勇創未來。
左起:丁玉瓊老師、鄭世英主任、孫曉奎秘書長、周群老師、王文麗博士 后排中間:王光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