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陶行知
此前,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并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
在課程的內容設置上,主要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型勞動等三大類,共設置十個任務群。課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隨著學段的升高,孩子所學內容的難度也隨之加大。
消息一出,這個和高考沒有任何聯系的政策卻受到了廣大家長的支持。
畢竟,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的當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越來越清晰地界線讓不少孩子從小就“五谷不分”。分工帶來高效,但對于個體而言也是功能的“割裂”,讓人從完整的個體變成只會使用某種單一功能的“零件”。
而好的教育應該恢復人的完整性。
因此,在生活即教育的博雅明悅,創校八年來我們一直將勞動課視為不可或缺的特色課程。除了幫助孩子們獲得具象的經驗,為今后的學習提供著力點外,也包含很多生活技能。孩子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身體力行,在實踐當中去發現和總結規律。
烹飪課上,孩子們動手制作各種中式、西式美食。了解食材及調料,并通過品嘗不同食材的味道不斷加強感知覺的發展。在烹飪過程中,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
僅一個學期,孩子們就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了20多道菜,不少孩子回家后還會主動做給家人,享受在勞動中獲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耕種課上,孩子們順應節氣變化種植作物。除了明悅農場上的蔬菜外,孩子們還和老師一起搭建了室內菜園。從耕種到收獲,孩子們在勞動中了解完整的生命歷程;在不斷觀察中,體驗自然的變化,感受生命之美。
縫紉課上,大家利用二手布料縫制成各種有趣的裝飾品。并學習和編織、扎染有關的知識,了解織布機的結構和原理。
縫紉課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
木工課上學習制作一把魯班鎖。孩子們先按圖紙進行測量、劃線,然后利用錘子、鑿子在木塊上鑿洞,不僅練習了數學計算能力和木工工具的使用,而且考驗耐心和恒心。
木工課不僅練習數學計算能力和木工工具的使用,
而且考驗耐心和恒心
到了中學階段,孩子們還要進行為期3周的農場生活。除了正常的課程外,他們還要參與耕種、果木養護、砍柴、養殖管理等勞動,親身體驗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根據每日的固定經費采買食材,自己準備一日三餐。同時也要完成打掃、洗碗、洗衣服等日常工作。
徒步20公里也是農場生活的挑戰之一
尹老師是每年農場生活的主要帶隊老師,在談及農場生活設置的初始想法時,他這樣說道:
“農場生活的目標是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感悟力。
博雅明悅一直很重視生活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后的家庭實踐是其中一部分。而農場生活是讓孩子們置于一個陌生的環境,完全的自主生活。這不僅是對以前所學的檢驗,更是一個自我全新認識并提高的過程。
其二是感悟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往往有個錯覺,認為人無所不能,這樣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失去了對自然、對人,或則說宇宙萬物的理解感悟能力。當災難或生活情況劇變時,人們往往手足無措,所以提高孩子的感悟能力至關重要。”
博雅明悅校訓的后兩句為:致知格物知行合一。
而要格物,先要學會造物。不光要動腦,還要動手。
耕種、縫紉、砍柴、洗衣、做飯……與奧數和各種興趣班相比,這些課程或許不那么“高大上”,但卻是最實用也最貼近生活的。而教育的意義之一就是讓人更好地生活。
正如博雅明悅創始人之一的謝康校長,在此前疫情期間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的那樣:
“在創新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勞動課不是錦上添花的點綴,而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核心。通過此次宅在家中,每個人回到了自己家庭中的位置,柴米油鹽鍋碗瓢盆,恰恰是這種生活氣息使我們感受到幸福的本質。我們學習不是為了所謂的‘知識’,而是為了在未來世界更好的生活。教育不是為了生活做準備,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做中教、做中學、做中進步”。
這是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教育理念,也是博雅明悅創校八年以來在教育實踐中貫穿始終的教育準則,更是勞動課老師——美鵬老師的教學概括。
作為早期一批加入博雅明悅團隊的老師,美鵬老師教授勞動課有七年的時間。這七年中她不斷總結和反思教學經驗,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用自己對自然的熱忱與敬畏,對生活的觀察與熱愛,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踐行,不斷影響著孩子們,幫助他們成為“美麗生活家”。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遠不是你所有的學生都會成為工程師、醫生、科學家和藝術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為父親和母親、丈夫和妻子。”每當別人問起美鵬老師勞動課的意義,她的腦海中總是第 一時間想到這句話,并不時從中汲取堅持下去的勇氣。而對于勞動課,她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我教了七年勞動課,在其他大部分學校都還沒有這門課的時候就開始了。我很高興從今年9月起,不僅在博雅明悅這樣的創新教育學校,而是在所有中國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里,勞動課將重新成為一門獨立課程。我想我們有了一個正確的方向。
回顧七年來的教學經驗,我最想分享的是兩條“很常識”的原則,它們看起來十分簡單,但卻是我在實際的教學中踩過的坑,我也實際驗證過它們的功效。
第 一:在勞動課上,能真正對孩子發揮意義的,不是花樣翻新的勞動體驗,而是始終堅持的一件件小事。
以烹飪內容為例,不斷變換的趣味菜譜確實能提高孩子們上課的興趣,但勞動課的意義不僅僅只停留在興趣上。我們更希望孩子們獲得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能力。因此,豐富的菜譜不是目的,而如何通過內容的變化不斷練習同一項技能才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
而像這樣需要堅持才能出效果的事情也不僅僅只局限于授課內容上,每節勞動課后的衛生打掃、對于小組合作的反思、能否在家堅持做一件小家務等等,都是我們觀察的重點。勞動課聽上去是關乎技能的學習,但更重要的是勞動習慣、責任感等品格的培養。
第二:讓孩子們在自主探索、試錯、互相觀摩中學習。
真正的動手能力要更多地從獨立探索中得來,而不是簡單地復制老師的動作。這不僅是完成當下某件事情的問題,更關系到這個孩子解決問題時的思維模式和習慣。比起一件不斷尋求幫助而完成的完美作品,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們自己不斷嘗試后的發現、總結與反思。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好的老師,也是幸福的根基。關心和參與日復一日衣食住行的家常,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件既幸福又有收獲的事。作為老師,真正回歸生活,用生活中得到的感悟去思考孩子們在當下和未來到底需要什么,我想這是思考勞動課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的起點。”
生活是最 好的老師,也是幸福的根基
此外,在家庭的家務勞動中,美鵬老師也給出了如下建議:
1、家長和孩子商量確定一項家務勞動,作為孩子接下來持續承擔的家庭任務。
2.家長示范做到的標準,要特別注意步驟和細節。有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做好,而是真的還不會。
3.家長日常注意觀察,發現孩子做得好時及時鼓勵,有問題時給出具體、有用、友善的反饋。
教育是一個需要不斷反思和總結的課題。學校作為一個起點,孩子們從這里啟程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無論是從現實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這個起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行程的方向。
無論是勞動課還是其他任何一門課程,我們不斷革新的背后,是希望能看到一份深厚的、沉穩的積淀,和人類精神信仰在孩子身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