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谷,有一個特別的部門—設計創意中心,設計師和插畫師都有著阿里UED和4A廣告公司從業的專業背景,他們的設計常常劍走偏鋒、充滿創意和腦洞,作為后臺人員支持著云谷列車的日常運行。當一幫初出茅廬的八年級學生陸續在數學節、運動節設計出讓大家眼前一亮的海報時,小龍蝦設計營——一個以設計表情包公益性平面設計為目標的暑假特訓營便應運而生。曾經在商業環境中發光發熱的設計師們搖身一變成為“菜鳥老師”,走向講臺,為熱愛興趣的谷粒們提供較專業的成長支持。
公益:對社會問題的擔當和責任感
一、公益是什么?
谷粒們脫口而出:應急救災!環境保護!扶貧助困!
想做公益設計,先要從“我”開始,尋覓與“公益”絲絲縷縷的關系。為了讓谷粒們有更強烈的感覺,設計師們邀請了兩位真正在公益行動一線的“專業戶”,為“門外漢”當引子。分享這段話的人是阿里的公益人華山,他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正在身邊發生著的例子:「兒童走失」是每個家庭的夢魘,每年,政府部門以及NGO組織有大量的公益行動來解決和對抗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參與到“打拐”行動里,如果讓你設計,你會想到調動什么資源解決這個問題?一個人發街頭傳單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讓300萬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閱臉無數”的外賣騎手小哥幫忙呢?如果把有強大技術支持的“團圓系統”能更多接入高流量APP,高德地圖、微博、支付寶、淘寶…那么信息覆蓋面和成功率就必然大大增加。汶川大地震那一年算是中國的公益元年,之前中國的公益=慈善,就是用簡單方式、不計回報地幫助別人;而現在的公益是用社會力量去解決社會問題。公益的本質都是人,文明的出現讓人、社會、自然可持續發展,在現代文明和傳統文明的對戰中,需要公益來調和、軟化。 似乎每個投身于公益的“地球公民”身上都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感,從公益人身上,谷粒們得到了一些新的啟發,再問起什么是公益,他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張容源:公益的出現給政府的政策做了很多細節優化處理。公益行動讓我們了解和體驗不一樣的人的生活。
康馨月:人生來不平等,做公益讓人都平等。
一個人做很多不是公益,很多人做一點點才是公益。有年輕人的地方就有希望、就有未來,年輕人做公益,必須有創意、有創新,才能做的有滋有味,讓身邊的人、更多的人喜歡參與。參與的人越多,越有意義,公益就越成功。相信小的偉大。
——杰克馬
二、了解真實世界里的社會問題:
我感受到的痛點
從「我」的視角出發,在日常生活、家庭、學校這三個場景中經歷過哪些“不痛快”?在紛繁的新聞、耳聞中,透過現象,他們對問題本質的思考又是什么?為了尋找答案,谷粒們開始討論、研究、爭辯,各方搜尋資料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一陣頭腦風暴“刮”過之后,較終他們鎖定了兩個主題,“語言暴力”和“網絡真相”。“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每一個小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從旁人的嘴中,遭受過大人的“語言暴力”,說者無意,但是它們就像長在心里的倒刺,一想起來就讓人難受。”
Idea和洞察,創意設計的第一步經典廣告解讀:好創意長什么樣?
創意設計較核心的就是創意idea,設計師老師準備了豐富的“平面大餐”啟發谷粒們:從30年代老上海充滿復古滋味的海報,到有品牌性格、有趣味有觀點的創意廣告,再到3.0大數據時代廣告變得智能和聰明,能為特定的用戶自動生成符合用戶特征的創意。平面設計發展的歷程里藏著科技的進步,也藏著人類對研究人性、洞察社會的逐漸深入的歷程。主題之后下一步要做些什么?觀察你主題中的人物、鎖定人物,觀察他們做了什么、是在什么場景發生、帶來了什么結果、這么做的原因又是什么、他們有著怎樣的感情世界,每一個細節充分把握后再去思考連接,才能有更多機會找到創意的可能性,你的創意才能起到呼吁人們覺醒的作用。設計營養源源不斷地補給,孩子們受到了不小的觸動:一個簡單的東西竟然還能做成這種效果?看到可能性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也試試看呢?
每當我們看到一些美妙的設計
很多人心里會有一種沖動
這種沖動會讓你們想去創造
創造一些美妙的事物
這些東西會讓你想成為一名設計師
如果你不滿意它,你有對美的追求
你可以通過學習
創作好的東西改變它
(羅子雄)
“可信的”觀點讓人相信,“情感的”觀點讓人關心,而好的故事能讓人行動。好的東西解決的都是小的事情。“設計師”這個稱呼并非是專業大牛們的特權,只要能動動腦子,生活中一點小的改善都可以是好設計,這是每一個人隨手就能做的。偉大的設計也都是從簡單和平凡而來,但一定要經歷復雜而縝密的構思、勾勒和迭代,較終的產出依然是簡潔的樣子。一張好的海報,就是能把你的想法用畫面說清楚,真的打動人、影響人。
海報在地鐵站展出當天,孩子們非常興奮,從杭州直奔上海的兩個地鐵站,在來來往往的人潮里,采訪了過路的行人,有地鐵站的工作人員,有抱著孩子的媽媽,也碰巧遇到了專業的廣告人……雖然遭受了不少拒絕,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欲望想得到來自觀眾的反饋,較讓人興奮的時刻就是當他們發現路人和自己的作品產生共鳴的時候。
這是一幫愿意表達自己,愿意面對世界說出自己的觀點,更愿意用小的行動去改變世界的少年。他們懷著這樣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希望自己的行動能影響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