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奧運會閉幕的那天,是Michael來到中國的第一天。從那天起,他就開始了在中國執教的旅程,如今已近10年。這位從11歲開始打英式橄欖球的體育愛好者,在英國伯明翰大學獲得了體育教育和生物學學位, 不僅在英國的公辦學校積累了長達9年的教學經驗,之后還在國內雙語學校擔任了多年的體育老師。
來到中國后,他先是加入了上海一家雙語學校,組建了學校的體育教學團隊和課程。2016年他又重新起航,在上海赫徳雙語學校擔任體育教學和品德教育主管。他不僅參與學校體育課程的建設,也帶領校隊參加各類運動比賽;不僅是教育者,更是社區體育的積極組織者。
The day of 2008 Beijing Olympics closed was Michael's first day in China.Since that day, he has been teaching in China for nearly a decade.The sports enthusiast, who started playing rugby at the age of 11, obtained a degre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b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in the UK. He not only accumulated nine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n public schools in the UK, but also worked as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in well-known bilingual schools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After coming to China, he first joined a well-known bilingual school in Shanghai, where he set up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m and curriculum.He started again in 2016 as the direct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Heide, Shanghai.He not only particip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ut also led the school team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sports competitions.Not only an educator, but also an active organizer of community sports.

上海赫德雙語學校
課程設置的核心:以孩子為中心的多樣化的辦學思路
Michael曾在滬上歷史較悠久的某所雙語學校工作長達數年,學校在課內外為學生提供多達幾十種的運動項目。這段經歷,也影響著Michael現在的教育理念。
他認為學校應該為孩子們提供多種多樣的運動選擇,鼓勵每一個孩子都去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并堅持,讓他們不只在學校,在課外也愿意繼續進行這項運動。他說,老師也需要學習不同的技能,去適應不同的環境,但在學校,永遠不變的是以學生為中心。
奧運比賽中有20多個大項目、300多個小項目,然而體育教育在課程體系里卻只是一門課。每個孩子的身體發育也不盡相同——有的手腕力量強大,有的平衡性突出,有的耐力十足,不同的身體特點都有適合的體育項目——這也是包括赫徳在內的許多學校堅持豐富運動種類的原因。
Michael強調說:“就個體而言,我們會鼓勵每個孩子建立一種和自己比賽的心態,希望孩子去審視自己的進步,而不是和他人比較。”
在上海赫德,較大的挑戰是什么?
Michael認為很多改變都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以現在的足球校隊為例,要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1-2年甚至更長時間。這個時候體育老師就需要給孩子們設立合理的目標、調整對他們的期望。
當被問及在一所中國學校開展體育教育與在別的國家有什么不同時,Michael堅持說:沒有什么不同,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渴望釋放天性、快樂玩耍。
據他介紹,目前赫德學校的常規體育課程包含了高爾夫、網球、體能和中國功夫四大方向,孩子們會有一個學期的時間專門學習每個體育項目。
比起常規的學校體育課程,校園課后課(After School Activity)更多承載的是發展孩子運動興趣的功能。Michael雖然并不負責所有的ASA課程,但他會篩選和監督外聘的ASA體育項目老師,并引導他們進行課程安排。
在赫德,也有本校老師提供的課程,如板球和吉他,而Michael本人也參與滑冰和擊劍的課后課建設。
健康競爭的House體制
類似很多傳統的英國學校,赫徳學校實行學院制,設立了4個學院:人馬、巨龍、鳳凰、獅鷲。學院制對體育教育來說有具有許多天然優勢,每個學生在入校時就被分到不同的學院。學院體育課時,每班25個學生會按學院分組活動,課堂和比賽表現也會和學院分掛鉤,因此孩子們會更投入在比賽中。所以當這些Team要為自己學院而戰時,他們也會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團隊意識。
平時,學院老師常常會在各種場合舉起學院的旗幟,尤其在戶外活動和體育比賽中,例如運動會,孩子們也會團結一心為自己的學院吶喊助威。
Michael認為劃分學院能夠幫助孩子們進行社交,即使來自不同學院,他們互相之間依然可以成為很好的朋友。正因為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不是經常有機會去分享、有小伙伴可以一起玩耍,學校更需要幫助他們培養社會意識,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在赫徳,每位體育老師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負責一個年級,明確這個年級的教學目標,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狀況,并書寫記錄報告。這樣日積月累,他們就會成為這個年齡段的“專家”。不過在平時,老師之間也會互相分享各自的經驗和問題,以此了解不同的學生。
一位男老師選擇在赫德CASA班(3-5歲)當體育老師,而一位女老師則在高年級教學,Michael覺得這些“反傳統”的安排可以給這些孩子樹立很好的性別榜樣,糾正體育教育中的刻板形象,促進體育運動在不同年齡和性別中的普遍開展。
目前在赫德的一、二年級都已分別成立男女足球隊,三、四年級目前各有一支混齡的男女足球隊,目前各年級足球隊共有60多名隊員,對一所新校而言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
在回答體育老師較需要什么樣的品質時,Michael指出,他觀察到目前中國體育發展中,大量的資金流向了的職業聯賽和專業訓練,但是“草根體育”(grass-roots sport)發展滯后。而在他看來,運動本身帶來的快樂才應該是推動運動大范圍快速發展的源動力,這一點應該在體育教育中被一以貫之。
孩子有權利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而不僅僅是結果。這也是為什么Michael在招募自己的體育教師團隊的時候,會非常看重老師的個性和熱情。他的經驗是,個性鮮明的體育老師,較能帶動孩子的熱情,把孩子吸引到某項運動上。運動和激情息息相關!
體育課程中的品德教育
在上海工作的這些年里,Michael也看到了社會觀念的轉變。更多的孩子在申請高等教育的履歷上不僅有學術成績,也有了藝術和體育的表現。
此外,以前許多家長并不重視運動,但現在,大部分家長會希望孩子在學校里每天都能夠有固定的體育活動時間,并在課后積極為孩子尋找合適的體育項目。然而,Michael 認為體育老師的價值在中國大部分學校里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大家往往忽視一個事實:體育教育本身就是品德教育的一種形式。
比如,在體育競技中,大家都有一個目的,就是贏得比賽。那么在體育教育中,如何一方面讓孩子保持競爭性,同時又能正確面對失敗呢?
Michael說,這時就需要教孩子擺正心態,無論輸贏,首先都應當學會尊重對手(Competition With Respect):這次我贏了,但是你也很努力,不過我不會松懈的,下次還是會贏!或者,雖然我輸了,你的確很棒,但是我會好好練習,下次一定贏你!
只有帶著這樣的心態,孩子才能在比賽中充分享受競賽的快感,并在挫折或勝利中有所收獲。
同樣,在組織校隊的過程中,Michael較看重的也是孩子的態度。目前赫德學校的足球校隊的訓練并不在學校本身的體育課程中。作為組織者,Michael完全是自愿利用自己的午休時間來組織訓練。校隊的球員招募采用‘open-door policy’,只要家長同意,誰都可以來參加訓練,但是一旦報名就要選擇堅持,如果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就會被取消校隊資格。
目前Michael還負責學校的品德教育(Moral Education),每個月學校都會有一個核心主題要在全校學習,形式上不僅僅是每周一次的小班課程,在環境布置上也會有所體現。班主任和各學科老師在發現學生有積極表現時會給予獎勵,此外孩子也會給自己所在的學院house增添學院分數,形成環環呼應的教育效果。
怎樣面對孩子的運動傷害?
很多家長有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多多運動,強健體魄,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在對抗性較強的運動項目中受傷。Michael對此表示理解,但也強調:家長首先應當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那就是只要參加運動,就會有受傷的可能性。
在他看來,地避免運動受傷是不可能的,學校要做的是做好安全教育,并有健全的應對措施。比如,老師要告訴孩子盡量在草地上而不是塑膠跑道上奔跑、學校需要有當值的護士隨時應對運動傷害。
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Michael觀察到的大部分運動傷害其實都是很小的問題,但是有經驗的老師在孩子受傷后,會第一時間詢問:你感覺怎么樣?你想繼續玩嗎?如果孩子表示沒問題,仍然要在之后的十分鐘之內進行觀察。不過,Michael告訴我們,在大部分情況下,孩子較需要的只是老師的安慰和鼓勵。
Michael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體育運動熱愛者,他打英式橄欖球一直打到40多歲,之后便開始更多地活躍于大年齡社會足球隊里。完全是出于對足球的熱情,他又把赫徳的老師和家長組織起來,每周三晚上一起踢球,有時比賽結束還會在球場邊一起喝喝啤酒聊聊天。在這種形式的聚會中,大家平等友好地溝通有關比賽和學校的事情,讓學校變得更像一個社區。
他組織的學校足球成人隊還會和寧波赫徳、惠靈頓、平和、包玉剛等學校踢友誼賽,或者參加正式的國際業余足球比賽(如每年九月的Shanghai Masters)。通過比賽,各個學校的老師也相互熟識起來,甚至還會去彼此學校旁聽學習,溝通教學方法。
創辦四年的赫徳學校仍處于“建設”階段——建立學校的體育課程體系與傳統(建立球隊和體育文化),并幫助孩子形成運動習慣和興趣。
一項傳統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Michael說:“我們需要為自己設立明確的目標、建立期望,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不是孩子們有多大的成就,而是我們如何能用的方式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