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州新僑的培養目標是什么?
基于21世紀人才能力的思考,我們將培養敢為人先的棟梁之才外化作為新僑學校的使命,詳細來解讀,那就是我們希望能夠引導我們的學生找到人生的目標和意義,能夠在挫折中堅持,自強不息;他能夠做出負責的,符合正確價值觀的決定;我們希望他們是能夠追求個人卓越的終身學習者,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具有服務社會的企業家精神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我們通過以下方式關愛學生:
•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和目標;
•鼓勵他們在挫折中堅持下去;
•教育他們做出合乎道德的決定。
我們使學生能夠:
•自我導向且追求卓越、充滿激情的終身學習者;
•發展成為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問題解決者。
2、學校的培養體系是什么?
如何將理念和目標真正的落實到學校里面,真正幫助到學生去培養剛剛所提到的這些能力?我們搭建了三力教育體系,這是基于全人教育下學校提出的培養模型,幫助我們定位好我們課程應該看重學生的哪些方面。三力教育的這個模型,包括了領導力,學習力和生活力。它意味著我們并不是只是看學術成績。
學習力。
“學習力”的本質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底層能力,強調學科內容的關聯性,趣味性和挑戰性。通過培養元認知,把思維訓練納入課程建設。同時讓學生通過真實生活的體驗,激發學習的動力和樂趣。
小學課程:以中國國家課程為本,秉持國際化教育理念,深度融入新加坡特色教學法,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
初中課程:以國家課程為基礎,在國際化課程理念框架指導下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同時為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術需求,新僑學校提供雙語教學、全英教學,幫助學生以夯實學科基礎為前提,逐步過渡進入全英國際課程的學習。
國際高中課程:通過國際高中預備課程的學習,將參考學生留學意向、發展方向、學習習慣、愛好特長等因素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國際課程學習,新僑提供A-level、IB(IBDP候選學校)課程。
領導力。
學生領導力項目是從新加坡華中承襲過來的核心項目,現在也是新僑學生個性發展項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項目以公仆式領導力作為概念框架,其真正內涵在與領導他人的方式。在學生領導力培養中,最為突顯的一大部分莫過于新僑三大學生組織,即學生理事會、學堂及CCA,它們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我們希望在學生領 袖的引領、關懷與激勵下,創造積極的校園體驗,培養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道德自省意識。比如新僑的CCA大部分由學生主導,同學們因相同的興趣愛好聚集在一起,共同策劃和安排學期的CCA活動,并由具有相關領域從業經驗或背景的教師團隊提供指導。
學生們還將參與到各類大型活動中,如2023年新加坡駐華大使訪校,學生全程英文帶領參觀;2022年廣東-新加坡中小學校長交流活動的開幕準備,他們也都參與其中。
生活力。
“生活即教育"。
一方面通過訓練學生的生活能力,結合華中校群傳統和中華民族勤勞美德,塑造學生的品行,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為人生及未來做好方方面面的準備。
另一方面,我們提出「留白教育」,如同中國畫強調留白一樣,教育亦是需要留白的。而留白,恰恰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想象和思考,它的真正意義,還在于是把學習和生活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終讓學生成為“自己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在老師們的引領之下,同學們逐步學會自主安排自己的自強時間,合理規劃和深入思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還逐漸找到所熱愛的方向和領域,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3、新僑新加坡特色體現在什么方面?
作為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聯屬學校,新僑獲得華中方面從學術及師資上的強大支持,華中外派核心教學管理團隊支持辦學。
師資部分,學校從全球范圍篩選的師資,其中,新加坡老師均畢業于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新加坡學校,在當地擁有豐富教學的經驗,熟悉新加坡教學法,其中更是不乏獲得新加坡教育部認可的教師。
基礎教學部分,我們在課程中融入了新加坡特色教學方法。不同體系所學習的知識大同小異,但教學法一定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我們融入了新加坡CPA教學法,讓學生從“具象化-形象化-抽象化”提升數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當中。
4、學校可以提供學籍嗎?如果孩子去了新僑,升學路徑是怎么樣的?
新僑是十二年制學校,在升學上免除了家長們日后擇校的煩惱。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有國內學籍。
同時新僑的課程以國家課程為本,同時還保有學生參與中考的權利,就很適合未來還沒確認好升學方向、想要兩條腿走路的家長。但不得不提到的是,現在學校主要的升學方向還是海外升學,所以我們現在絕大部分的孩子會選擇進入國際高中課程。
5、申請新加坡或國外大學有什么優勢嗎?
作為中國-新加坡戰略合作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新知識城戰略資源優勢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支持,如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聯合研究院合作,我們的學生有機會去到聯合研究院跟研究生們、老師教授團隊進行接觸,甚至可以去做一些合作項目并獲得推薦。這對學生自己個人的portfolio會有非常大的幫助。之前我們還迎來了諾貝爾獎得主,我們將充分使用這些資源,為我們的學生創造更豐富的校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