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了解德閎的家長都知道,我們的校園里有一片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戶外玩耍區(qū)。每天,孩子們會在花香中草叢間,與小伙伴們度過歡樂的嬉戲時光;那里也是老師們開展教學活動的寶地,孩子們采摘過有機果蔬,觀察過自然生物,還用落葉和石子創(chuàng)造過藝術品。
沒錯,德閎格外看重孩子們的戶外活動時間,因為這是一種非常有益的體驗式學習方式。吸收課本中凝練總結的知識固然重要,但解鎖學生成功的鑰匙往往在學校建筑之外。
所學有所用,是德閎每年設立“課外活動周”的初衷,我們敞開校門,帶領學生擁抱世界,看看周遭正在發(fā)生的變化,鼓勵他們用知識和能力為世界進步創(chuàng)造價值。
第一天 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
我們總在電視里、網(wǎng)絡上、書本中看到無數(shù)次“科技改變生活”幾個字眼,而活動周第一天的航天育種基地之行,讓每個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早在學期開始時,創(chuàng)校周校長為每個孩子送上了意義非凡的開學禮——來自太空的珍貴種子,開啟了本學期科學主題學習的序幕。風味佳、抗病毒、高量產(chǎn)的種子為學生打開了科學好奇心,而學期末的基地之行,給他們創(chuàng)造了近距離見證科學魅力的契機。
入口處的巨型太空蘆竹和火箭模型映入眼簾
觀看航天育種宣傳片,深刻了解航天育種并不簡單等于大南瓜,而是種子被人造衛(wèi)星搭載上空經(jīng)過裂變,進而誕生出的優(yōu)良品種,親眼目睹航天科技支持農業(yè)發(fā)揮的巨大作用。
認識種子的包裝
觀察奇妙的微型植株,如太空菠蘿、太空月季、草莓苗等,進一步了解豐富的搭載作物種類和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經(jīng)過風淋除菌后,進入太空植物種植大棚參觀巨型白菜、前期白色后期黃色的太空半茄;進入無土栽培溫室參觀水基西紅柿。
參觀滴管模擬器等現(xiàn)代農業(yè)設施和實驗人員人工選種培育過程
體驗活動——制作太空干花手工皂,通過種子發(fā)芽實驗計算發(fā)芽率,種植多肉學習養(yǎng)護方法,品嘗航空員食物…
第二天 非遺知多少
千萬年來,在我們生養(yǎng)的土地上,祖祖輩輩積累了無數(shù)經(jīng)驗和智慧,使得生命與文明流傳至今,時間帶給我們太多寶藏。時至今日,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依舊在中華土地上傳承著。活動的第二天,我們將非遺技藝融入教育,從興趣到實踐,從體驗到訓練,讓瀕臨失傳的非遺文化在孩子們身上綻放出新的光輝,促進他們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學習非遺技藝
「 團扇 」
一把小小的扇子,除了作為夏日搖動生風的清涼工具,也包含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智慧,代表著團圓友善、吉祥如意。
扇子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歷史。較早出現(xiàn)在商代,為帝王外出遮陽擋風,西漢后開始用來取涼,東漢時改羽扇為絲、絹、綾羅類織品,便有了如今的“團扇”。2006年,制扇技藝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國扇文化是漢文化的組成部分,與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扇與善諧音,寓意善良和善行,詮釋了中華民族善良謙遜的優(yōu)良品質。
「 京劇臉譜 」
京劇是中國影響較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在清代乾隆時期,四大徽班陸續(xù)進京,他們與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接納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地方民間曲調,較終形成京劇。2006年,京劇被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京劇臉譜,是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妝方法,是京劇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一般用于凈、丑兩個行當,各種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臉譜的演變和發(fā)展,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實踐中,對生活現(xiàn)象的觀察體驗,以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才逐步形成的完整藝術手法。由于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遵循的樂譜,因此稱為“臉譜”。
「 織造 」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制造技藝也由來已久: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時代,人民利用苧麻制成織物;公元2700多年前便能生產(chǎn)絲織物,蘇杭一帶“織戶萬家,日出萬綢”;公元前200年生產(chǎn)出織錦等大花紋織物;漢元帝時,河北陳寶光妻子開始使用120綜、120躡的多綜多躡機;三國時,馬鈞成成功改造出12躡機器,使生產(chǎn)效率倍增。
織造雖然邏輯簡單,只是線的交織,但它直接關系著文明的步伐——織造影響衣服,衣服影響集體意識,區(qū)分人群間的關系。所以織造是文明的火種,比造紙技藝更早體現(xiàn)人類的進步。
孩子們被授予“東方小傳人榮譽”
欣賞京劇表演
德閎正式成為“非遺傳習基地”
第三天 實用自救技能√
去年,我校組織全校來到北京公共安全館,學習應對災害的自救技能。通過親身參與,親身感悟,讓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更為形象生動。
今年,我們組織一年級新生再次來到這里,從小樹立起他們的安全意識。館內場景運用平面和立體、視覺和聽覺等不同表現(xiàn)形式,使安全知識與實際情景相結合,模擬真實的災難發(fā)生現(xiàn)場,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掌握科學的急救與自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