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人口僅五百多萬,國土面積只有三十多萬平方公里。其教育發展水平在短短幾十年躍居世界前列,芬蘭中學生在世界 OECD 組織的PISA 項目考試中表現優秀。芬蘭教育成功的要義是什么?
現象教學: 跨學科綜合學習彰顯新課程核心價值
2016 年 8 月,在芬蘭中小學全面推行新課程。芬蘭教改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強調學生的獨特性與接受優秀教育的權利;
二是充分體現人本、教育、啟發、平等和民主;
三是突出多元文化;
四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現象教學是一種基于社會生活現象的教學。
其一,現象教學強調以某一社會生活現象作為教學的主題和內容。芬蘭的學校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主題,如海難逃生、活在森林、美味大餐等。
其二,現象教學是一種基于多個學科整合的跨學科教學。如海難逃生的主題,融合了物理、歷史、地理、化學、生物、政治、造船、家政、安全等多個學科的知識。
其三,現象教學是一種基于對話的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強調愉悅的情緒、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創造性活動。
據當地老師介紹,現象教學基本按照九個流程進行:確定學習主題-學習結果描述-實踐中了解-學科角色-找出關聯-闡明問題確定項目-列出具體活動-找到可用設備或資源。
我們走進課堂才發現,芬蘭所謂新課改即現象教學,這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早就生長于芬蘭的課堂教學,只不過現在國家才系統地提煉出來,大力提倡并實施。據研究表明,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中,有大約 20% 是在正式場合學到的,80% 左右是在非正式場合學到的。這說明,人可以在個性化的環境中自主學習,也有與他人合作學習知識的能力,這就是現象教學理論存在的現實基礎。
現象教學把過去重學生??茖W習轉變為多學科的綜合學習,把過去旨在“學生學到什么”轉化為“學生發現什么”和“沒有學到什么”。教師由學習的傳授者轉變為推動者,對學生少用外部評價多用內部評價(即自我評價)。創設主題帶領學生深入生活,對學科知識進行運用、體驗、感悟、思考、發現和創新。
公平教育: 真正地幫助每一個人建立未來生活的自信
芬蘭前總統馬爾蒂·阿赫蒂薩里說:“未來10年內,約有12 億15~30歲的年輕人進入職場,依照我們目前所采取的相關政策,只有三億左右的人能夠得到工作機會。其他九億人怎么辦?我們要邁向和平發展并且為這些年輕人提供希望,這是很大的挑戰。”芬蘭總統關注的是每一個年輕人的工作機會?;谶@樣的社會觀,芬蘭教育也旨在為每一個人提供教育機會和社會發展通道。
完善的教育體系為每個學生提供多元的成長路徑。在芬蘭,初中學生完成九年免費的義務教育后,有這樣的四種規劃渠道:
一是升入普通高中,將來選擇學術研究型大學;
二是升入職業學校,畢業后工作兩年可報考應用型大學,也可繼續就業;
三是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同修,未來的選擇可以是學術性大學和應用型大學的多選;
四是直接拜師學藝,走上技術專業化道路,成為專門人才。
如此完善的教育體系,提供多元化的規劃路徑,目的是讓每個學生獲得均等的成才機會。
芬蘭的學校開設家政課程。家政課程讓每個學生明白學習是為了更平和地生活。家政課是一門非常具有實用性和綜合性的課程。以廚藝課為例,首先,學生要學會認識各類食物與食材;其次,要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并學會如何進行營養搭配;之后,還要學習家庭的經濟與預算,要學會計劃性地安排生活;此外,還要學會如何整理房間,如何進行垃圾的分類,等等。
芬蘭拋棄國際社會主流的追求競爭的教育觀念,致力于教育公平,學校平和而平等地為每一個學生建立未來發展的信心。對學優生用力較少,而對學困生用心較多。注重的不是成績,而是成長,使每一個人公平地成長。
教育信任: 開放的評價給教育注入了自由飛翔的力量
在芬蘭交流期間,我們聽得較多的一個詞就是信任。在訪問期間我們經常問,政府怎么考核學校,學校怎么考核教師,教師怎么考核學生。芬蘭同仁總是回答:沒有考核,自我評價,相互信任。
政府信任學校。政府只對學校做一些大政方針上的要求,對學校的具體管理與教學不予干涉,對學校幾乎沒有考核指標,不評等級學校,政府努力消除校際差別,建立校際交流網絡。
學校相信教師。芬蘭教師全權處理教學大綱、學生評估、校園改善及社群參與。學校不按考試成績對教師進行考核,不在教師人群中評優。教師的職業動力不是來自學校的成績考評,而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需要以及自己的內心良善、責任心和專業精神。
教師相信學生。芬蘭初中以前,國家不舉行考試,小學不考試,高中舉行畢業考試和高考,而高考成績和高校錄取也不是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相信每一個學生,學生只需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效果做自我評價。這種開放的激勵性的評價方式消除了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恐懼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充滿自信,激情地獲得深度體驗。
芬蘭教師具備幫助學生成為成功學習者的專業能力,他們受到家長和社會的信任。教師和教學質量這兩個核心因素又使學校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信任。這種信任反過來激勵學校和教師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負責。芬蘭的教育改革沒有采用競爭、選擇、標準化考試等市場化的運作手段,而是選擇了對學生和對專業人員個體自覺的高度信任。
少就是多: 教育效率是在緩慢的教學進程中等待與喚醒
芬蘭的課堂教學節奏緩慢,教學內容也比較少,一般一堂課只講一兩個概念,或由某個生活現象引出話題,就布置學生討論,讓學生完成課堂作業。相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芬蘭的課堂更重視學習過程和結果的深度體驗,重視小組的合作探究。
芬蘭教育的緩慢其實是等待和喚醒,是教育效率的體現。在芬蘭有一種說法叫“少就是多”。教得愈少,學得愈多;考得愈少,學得愈多;愈多元,愈平等。這樣的慢,是慢在興趣培養,慢在自我建構,慢在潤澤生長。
老師通過自己制定的多種評判方法和作業考試對學生進行評估,并且會在第一時間將學生的表現通過描述性材料而不是排名或其他數字型衡量標準的方式向家長進行反饋。
芬蘭教育成功的啟示
芬蘭教育對濱之湖實驗學校教育發展和改革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從觀念上要改變控制功利的教育思想,切實平和、平等地尊重每一個學生,給每一個學生建立學習及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從措施上系統地完善幫助學困生的教育方法,采用導師制在學校教育中實現對學困生的義務輔導。
從考核上學校不對學生進行成績排名。
從課堂教學上積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通過創造性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真正地在小組內合作探究。
從課程改革上大膽吸納現象教學,通過綜合學科學習,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及解決實際生活的能力。
從師資建設上調動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增強教師的專業社會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