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第十二屆必達亞洲學校建設大會在上海正式召開。BEED 2020大會以“筑·育未來”為主題,匯集了國內外眾多學校校長、教育集團管理者、政府相關領導、學校籌建負責人、后勤采購主任、一線學校工作者以及6000名專業參會觀眾,探討當下教育行業現狀,把握學校未來發展。
上海阿德科特學校校長車艷麗女士受邀參加本次峰會,并以“全球化背景下學校教學生態系統打造”為主題發言,與各位與會嘉賓分享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心得。

上海阿德科特學校車校長在第十二屆必達亞洲學校建設大會發言
車校長發言全文如下:
為什么我要談全球化背景下學校教育生態系統打造這個話題?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他的《管理的實踐》中說“管理的本質是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樣性結合起來而進行統一管理的過程”。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他要符合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作為學校管理者,把今天的工作做好是我們的責任,但我們的較重要職責是把明天的事情規劃好。
肯德基作為世界皆知的洋快餐,較近幾年“放下身段”推出中餐產品,豆漿、油條和粥,肯德基做中餐,其背后涉及的研發、生產、調試等,不知費了供應商、研發、市場多少人力物力。市場反饋好的堅持個兩年三年,不受歡迎的生命周期可能也就一個季度,但這似乎根本無法阻擋肯德基的本土化之路,它好像在動用一切力量告訴大家:咱們既然要做中國的生意,就要懂得入鄉隨俗。
教育也要因地因時制宜,我們的國際教育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要緊跟中國對世界開放的步伐,要緊跟我們家長對多樣化、高品質教育的需求。作為學校管理者我們較重要的任務是構建時代發展需求的學校教育生態系統,讓孩子們在自己的國家可以接受到的國際教育,助力他們未來能夠行走于世界。
的心理學家布朗分布倫納指出,每一個發展的個體都處在不同的環境系統中間或嵌套于其中,互相個體發生交互作用。根據2019年頂思的數據統計,全國擁有國際學校1168所,在今天的國際教育市場上,Alevel、IB、AP、加拿大BC省課程等各種國際課程琳瑯滿目。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為家長提供了如此多元的選擇,有人比喻說今天的國際教育是“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群起爭霸,但我們深知,教育并不是為了爭霸,教育本身并不是為了爭誰是第一,而是要做“”。“”是指其能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力量的學校教育生態系統,誰把這點做好了,誰將能乘風破浪!
“新冠”疫情裹挾著變化莫測的國際關系,家長對出國留學的擔憂顧慮,外教簽證的波折等等,都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世界的飛速發展,AI時代的來臨,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說未來教育需要的人才是T型人才,橫線代表未來人才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術,豎線代表的團隊合作能力、領導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可以支撐知識結構和技術的能力。這一切都迫使著我們的教育生態系統必須做出變革。
狄更斯說“這是一個的時代,這是一個較壞的時代”!而我認為“時代這條路,得往前走了,才有答案!”
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我們要明勢,省內而審外,問診自己的學校,要謀法,修身而強基,謀求自身的發展建設,練好內功,要善術,精耕而興業!“勢”是什么?我們必須要“懂”我們所處的環境,從而借勢,造勢。
2016年,北師大百位學者歷時三年研究的成果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誕生,它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含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六大素養和十八個基本要點,涵蓋了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的重要品格和關鍵能力。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全面發展,面向人人,融合發展,共建共享,并對培養方式和教學提出了更深層次要求: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推進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倡導走班制、走課制,從這份文件,我們看到了國家對教育的公平、均衡、、多樣的要求。
2020年3月,義務教育公民統招,搖號政策,應該說從公布和實施以來,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我本人所在學校并不是在義務教育階段,但我深感當民辦學校面對不再可以擇優選擇學生的時候,就意味著教育要回歸它的本身,即要公平和均衡,學校要思考教學方式方法,要通過“修煉內功”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PISA全球勝任力框架首次進入國際評估系統,它指出教育的現在和未來是如何幫助孩子認知自我和挖掘潛能,去培養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創新能力、溝通能力、探究能力、批判思維能力等。我們深深的理解,教育是助力學生成為多元型人才,幫助他們掌握具有追求終身幸福的能力。
在這樣的大勢所趨下,作為國際學校我們怎么樣謀法?如何修身而強基?首先我們要辦好“兩會”培養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上海阿德科特學校車校長
約翰.杜威說:如果今天我們像過去一樣教育,我們就是在掠奪孩子的明天。以我所在的上海阿德科特學校為例---3.0版Alevel 國際課程的探索與實踐,從三個基本點入手,打造1+X課程體系:
1. 以本土文化培養為“根”,培養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融合中西教育之優勢,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
2. 以跨學科能力和科學實踐能力為“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概念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以精準學業規劃為“藤”,一生一規劃,一生一課表,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目標和方向。
上海阿德科特學校的課程設置:課程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引擎,在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中指出校長課程領導力是校長六大專業素養中較核心的素養,校長要具備精準的課程理解力,高效的課程實施力,科學的課程評價力,獨特的課程環境創設力。
在上海阿德科特我們開設了IGCSE和ALevel學術核心課程共28門,是目前國內開設Alevel 課程達到26門以上為數不多的學校之一,從人文社科類、科學類、理工類、創意技術&職業課程五大類,可滿足學生上千個專業的選擇。
但在上海阿德科特,學術課程是核心,是載體,是1。學校的培養目標是使同學們既具備學術能力,同時拓展全面發展的能力,因此,我們不是學術一條腿走路,在這里我們開設了40多門素質拓展課程和在各年級段根據學生成長需求的校本學生發展課程。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發展潛力自主選擇每學年兩門素質拓展課程學習,包含第二外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運動類的棒球、高爾夫球、足球、籃球、以色列防身術、拳擊、擊劍、皮劃艇等等近二十門;音樂及藝術設計類的服裝設計、攝影、黃梅戲、公共演講、戲劇表演等;學術拓展類的計算機空間站設計、哲學、商務研究、經濟、化學、物理等拓展研習課程。
學校根據學生在不同年級的發展需要,開展相應的校本學生發展課程。中國傳統文化,以中國的大道之源、先秦儒學、道家思想等為主題式開展教學,學生項目式合作完成主題報告、結題項目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每學期以論文形式結題,每學年總結---中國文化周,包括詩詞大賽、書法大賽、書畫作品等形式。
根據不同學生進到國際學校的成長特點,在剛入學G1年級開設學習方法論,從思維技巧、社交技巧、溝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調研能力五個主題入手,培養學生記筆記、時間管理、情緒管理、語言轉換等能力,從而更好的適應國際學校學習。
在課程設置上,體系結構化,課程本身解構化,從學生的能力培養入手,G2年級開設全球視野作為必修課,以全球大事件為主題,培養學生從個人、當地和全球視角去闡述對一個國際問題的理解,提規劃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跨學科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學生的學習內驅為核心要求,培養學生成長型思維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認知、團隊協作、自信和解決沖突矛盾的能力及很強的適應性。與國內大學合作,開設跨學科STEAM課程校本化實施。
校本化實施科學實踐課程,實踐項目進入教學計劃,培養動手能力,撰寫實驗報告等能力。每學期學科活動日,每學年跨學科聯動日,培養學生對學科的熱愛。
同時,上海阿德科特學校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項目制運行VEX機器人項目。我校今年獲得帝國理工學院兩個專業同時錄取的David同學,就曾獲得過2019年美國VEX機器人世錦賽冠軍。
培養學生學會設立目標,做好學習規劃,從學業生涯規劃課程入手,引進Kuder 職業評估系統,霍蘭德職業評估系統,課堂課程、攀藤計劃、活動規劃輔以個性化輔導,全程助力學生更好的學業規劃。
“術”是什么?是培養教師團隊的可持續發展,是讓我們的老師從教會到會教,打造具有內生力和向心力的高素質團隊,因為好學校的標準就是好老師!的教師團隊如何打造,這將決定學校的教育教學的質量。
在今天這個時代需要現代化的管理水平,因為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是跨文化的管理,我們的老師來自世界各地,生于不同的年代,有70后、80后、90后,需要管理者具備跨文化的理解力,同時,具備對學校發展過程中的問診能力。
在今年的疫情下,是對我們學校的領導力的極大的挑戰,作為校長如何應對?我們不能做寒號鳥,不能做鴕鳥,要做鴨子,春江水暖鴨先知。在今年大年三十,我們開展學科組負責人教學會議、初一開展行政部門負責人會議、初二開展后勤管理專項會議、初三招生部門會議。我們從2月到5月開展了近三十場線上講座,2月到7月線上線下講座近40場,7月初超額完成下學年招生任務。3月應屆畢業生10位同學獲得40份預錄取,包括4份牛劍、14份英國G5,截至到7月學年末,無一學生因為疫情期間在線教學提出退費。這是我們審時度勢,迅速應對,也需要全體員工的一致努力,外教統一按北京時間在線教學,全體員工3月2日前全部返滬,無一滯留外地。在這個疫情的情況下,給了我們非常好的時機,去檢驗我們的學校各項管理,因為這是對我們平時的積累較大的檢驗。
現代化的管理水平要求我們每一位學校管理者要敢于根據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引領變革。學者Ken Robinson 說,學校的發展不是一條從愿景到變革的簡單路線,而是校長根據經驗和環境不斷采取行動、創新、評估和定位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必要要素,愿景、技巧、動機、資源和行動規劃,缺一不可。
較后想談一下教學質量的管控和賦能。管控是為了更好的賦能,考核不是為了較終的KPI,考核是為了過程中的成長。學術管理體系,從教師教學目標設定、學生學業目標設定、教學計劃、階段教學反思、成績分析等,每學期進行過程性評估。同時,在阿德科特,我們定期開展不同主題的教學研討會,互相學習,我們的聽評課制度,從不同維度的總結性評估,讓教師認知自我需要提升的地方。
專業的外部培訓和內部培養機制,讓教師有歸屬感。培養教師團隊的內生力和向心力,學校的發展是和教師的發展密不可分的,教師的成就即是學校的成就,而學校的成績也造就了更為優秀的教師!
在這個風云變幻的時代,沒有人能夠左右變化,唯有走在變化之前!
希望我們每一位學校的管理者,要做草原上跑的較快的羚羊,在危機到來時,不要怕,勇敢走,不要浪費這場危機!謝謝大家!
關于必達:BEED Aisa必達亞洲,國內專業的學校建設平臺,旨在為國內高品質學校高效專業的連接全球設計師、建筑材料、教學裝備,幫助中國投資方引入更多的國際學校品牌在中國的落地運營。必達以學校建設咨詢總包、B2B學校建設平臺、教育空間運營服務和專業的社群活動,如展覽會、峰會、沙龍、出國游學參訪等方式推動與促進行業的交流合作。